當孩子不願意從滑梯反向爬上去,會被同儕取笑膽小......
當孩子說在室內遊戲場要小聲,會被同儕排擠不准一起玩......
我發現,只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樣反而陷孩子於巨大的窘境:「爸媽說這樣是對的,可是朋友們卻都做不對的事」。孩子想要和同儕一起玩、卻不願意違背父母說的;或是孩子只好"瘋"下去,卻得面臨父母的責罰...,兩種情況,對孩子既可憐也不公平。
而且在孩子的團體活動當中,似乎聲音大的、動作激烈的,就會成為核心熱門人物,這樣的「領導者」,教孩子是跟?還是不跟?
今天晚上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有感而發的跟媽咪說:「以前小時候,班上頂多一兩個小霸王,不要理他們就是了;可是現在的孩子團體中,不是小霸王的大概只剩一兩個了。為了孩子的團體人際關係,我們該教他變成那多數的小霸王?還是做不是小霸王的那一兩個?」
以往,我只用消極的方式,將孩子叫離現場,然後安撫孩子還想玩的心情、以及被迫離開同儕團體的挫折;現在,我決定用積極的方式,從自身開始推動品德教育。
以前只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對的行為;現在我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行為、為什麼要做對的事、為什麼要成為對的人!
當我決定要這麼做的時候,資源就來了。台北縣政府教育局在今年7月,出版了一本「台北縣幼兒品德教學手冊:品德新芽」,當中列舉了十項核心德目,包括:公德、合作、責任、助人、尊重、關懷、正義、誠信、感恩、反省。
每項德目都有清楚的定義,以及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三個層面,共149項的行為指標。
由於是針對學齡前兒童所設計,因此每一個德目均有兩套教學模組,包括:楷模典範學習、繪本導讀與深度團討、體驗活動三個部份。
而整套教學模組,是經過兩年的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實際由老師進入班級中試教、修正、再討論後再完成,因此它不是理論,可行性也相當高。
但問題來了,有多少的幼稚園所會推動這套品德教育呢?(如果有人的孩子正在就讀台北縣的公私立幼稚園,請幫我問一下,他們學期開始後,會不會推動品德教育)
再者,雖然上幼稚園的孩子,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學校裡,但是如果沒有家庭的整體配合,品德教育的效果會不會打折扣呢?
舉例,以「公德」的社區生活指標之一:在公共場所小聲說話,如果孩子跟著父母去餐廳吃飯,然後父母都是大聲高談闊論,這樣孩子會學習到「公德」這項品德嗎?
無法再想、也無法再等待,就從自己家裡開始推動品德教育吧!再將這樣的資源,分享到我所參加的PlayGroup,期待能發揮「把愛傳出去」的效應,漸漸地,改善孩子團體中的氛圍,也改善大人社會中的亂象。
應該可以見到這麼一天的吧!
【相關資訊】
品德定義與指標 (摘錄自「台北縣幼兒品德教學手冊:品德新芽」)
德目 | 定義 | 指標:家庭生活 | 指標:學校生活 | 指標:社區生活 |
公德 | 愛護生活環境的好行為 |
1.做好垃圾分類 |
1.愛惜公用物品 2.保持環境整潔 3.看見垃圾隨手撿起 4.洗手時不玩水 5.上完廁所沖水保持乾淨 6.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 7.隨手關水關燈 |
1.在公共場所小聲說話 2.遵守交通規則 3.愛情花草樹木 4.遵守活動會場規定 5.保持公用空間整潔通暢 6.不破壞公用物品及設備 7.將垃圾丟入垃圾桶或帶回家處理 |
合作 | 大家同心協力完成事情 | 1.和家人一起做家事 2.和家人一起討論解決問題 3.和兄弟姊妹一起完成父母交代的事務 4.和家人一起照顧家中成員 5.樂於參與家庭活動 |
1.服從多數人的意見 2.和同學一起完成作品 3.樂於參與團體活動 4.和同學共同解決問題 5.和同學一起整理教室環境 6.遵守活動秩序與遊戲規則 |
1.和大家一起爭取團隊榮譽 2.為團隊貢獻力量 3.懂得在團體中與人分工 4.開心的和大家一起工作 5.樂於參與社區活動 6.與他人共同參與團體競賽活動 |
責任 | 聽解本分並盡力把事情做好 |
1.準時起床上學、不遲到 2.整理收拾自己的物品 3.將自己的餐點吃完不浪費 4.完成父母交代的事 5.主動完成回家作業 6.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7.與家人共同分擔家事 |
1.整理並歸還使用過的物品 2.做好班級內分配的工作 3.與別人約定好的事情準時完成 4.回家正確轉達老師所交代的事 5.遵守班級規定 |
1.勇於承擔自己的選擇 2.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推託 3.遇到挫折不責怪別人 4.配合社區的共同規定 5.參與團體活動不遲到早退 |
助人 | 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人 | 1.協助家人完成家事 2.家人需要協助時主動幫忙 3.幫助弟妹收拾玩具 4.主動照顧家中成員 |
1.當老師的小幫手 2.同學需要協助時主動幫忙 3.協助剛入園的新生認識環境 4.同學受傷時協助老師處理 5.想辦法幫助遇到困難的人 |
1.主動關心社區需要幫助的人 2.看到別人掉落物品幫忙撿起 3.願意分享或贈與自己的物品給需要的人 |
尊重 | 接納不同的人及意見 |
1.使用家人物品先徵求同意 2.家人在看電視時不擅自轉台 3.進入家人房間先敲門 4.不打斷家人說話 |
1.別人說話時安靜聆聽 2.接納同學和自己的不同 3.接納別人的不同意見 4.輪流等待參與活動 5.用適量聲音說話 6.使用他人物品先徵求同意 7.發言之前先舉手 8.上廁所前先敲門 |
1.有禮貌對待他人 2.排隊等待參加活動 3.接納別人和自己的不同 4.不隨便批評他人 5.接受他人和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
關懷 | 發自內心的善意表現 |
1.關心家人的身體健康 2.安慰和鼓勵家人 3.常擁抱家人 4.關心家人的心情 5.每天向家人問好 |
1.安慰生病受傷的同學 2.關心有特殊需求的同學 3.向老師同學打招呼 4.主動幫助同學 5.適時幫老師同學加油打氣 |
1.關心社區的事物與環境 2.讓座給老弱婦孺 3.愛護動物不棄養 4.協助需要幫助的鄰居 5.對弱勢居民表示關心 |
正義 | 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明確表達意見或採取行動 | 1.看見家人被欺負時幫忙尋求協助 2.被誤會時能勇敢說出事情真相 3.對不公平的家庭規則表達自己的看法 4.提醒家人守法 |
1.看見同學被欺負時主動告訴老師 2.不獨佔教室內共享共用的資源 3.不嘲笑及欺負弱小的同學 4.被誤會時能勇敢說出事情真相 5.看見不合理的事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 6.看見別人違規時主動提醒 |
1.輪流使用遊樂場的遊具 2.看見別人被欺負時會尋求協助 3.不嘲笑及欺負他人 4.看見別人違規時適時提醒 |
誠信 | 以真實的態度面對自己與他人 | 1.遵守家中的規範 2.跟家人說實話 3.做錯事主動承認 4.遵守與家人的約定 |
1.撿到物品交給老師處理 2.答應老師和同學的事要做到 3.跟老師同學說實話 4.主動歸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
1.答應別人的事能做到 2.撿到東西交給警察或大人處理 3.損壞公物時勇於承認 4.不把他人的物品佔為已有 |
感恩 | 感受他人的善意與關懷並加以回報 |
1.記住家人的好 2.感謝家人照顧 3.珍惜自己使用的物品 4.珍惜家裡現在的生活 |
1.感謝老師同學對自己的幫忙 2.對他人的好意表示感謝 3.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協助 4.用簡單的方法表達謝意 |
1.記住他人對自己的協助 2.對幫忙自己的人說謝謝 3.向為大家服務的人表達感謝 4.珍惜資源不浪費 |
反省 | 針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再想想看 | 1.接受長輩的指正 2.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3.經過提醒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4.學習家人的優點 5.檢討自己一天中的言行舉止 |
1.接受師長的指導 2.做錯事能說「對不起」 3.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4.檢討自己所做的事 5.思考同學的優缺點調整自己的行為 |
1.接納別人的規勸 2.承認自己的錯誤言行 3.改正自己不適宜的言行 4.思考別人的優缺點調整自己的行為 |
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
作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以下文字摘錄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892)
手握緊,線放鬆,風箏才有高飛的機會
多欣賞,少批評,看見孩子成功的笑容
但丁(Dante)有一句名言:「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不在於它疆域的大小,而在於國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養起。品德除了是非正義觀念、禮貌風度,還包括紀律,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也不會有毅力,無法貫徹始終做完一件事。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中國人說「三歲定終生」,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因此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父母都知道,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而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得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談品格培養必須了解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結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他會像岳飛、閻海文、高志航一樣盡忠報國,他會像諸葛亮、孫運璿、李國鼎一樣,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份子,誠實的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