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年10月9日(六)
時間:下午2:00~4:30
地點:台灣科技大學演講廳
主講人:洪蘭 教授
主題:養男育女大不同
主辦單位:信誼基金會
演講記錄:
*「道德」(品格)在大腦中已具備,但和「語言」一樣需要被「啟動」,啟動的方式來自於「模仿」。案例:吸血蝙蝠屬團體動物,當一隻吸血蝙蝠未能吸到血時,同伴會吐血分享,然而若那隻吸血蝙蝠下次未回饋,則會被趕出團體。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建全的人格、情操、價值觀和交到好朋友。但小學生下課時間十分鐘,考慮要去福利社還是上廁所,沒有交朋友的時間,也沒有玩的時間。
*在「遊戲」中學習人際關係、培養領袖能力、和Teamwork的能力。
*讓孩子知道人生有贏有輸,是一個循環,這次贏下次可能輸、這次輸下次可能贏。國外從小學就鼓勵孩子打棒球,從當中學習團隊合作,以及輸贏的現實。
*台灣的環境不允許孩子犯錯,應該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做錯沒關係,下次改進就好。
*21世紀的孩子不要用19世紀的觀念來教育。(綠豆粉圓爸比註:目前的教育體制是因應工業革命後,大量需要"準備好上工"的雇員而設立的,我們會想要下一代,只是當工廠裡的作業員嗎?)
*有了孩子的父母,擁有「第二次童年」。
*神經連結的方式是先天的、神經連結的密度是後天的,因此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神經細胞「確定」可以再生。
*在哪裡跌到,「換個地方」爬起來。
*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大腦用進廢退,功能不斷的在改變。因此沒有潛能開發這回事、也沒有只用10%的大腦這件事。這句話來自第一屆世博會的廣告詞,沒有科學根據,廣告詞也不能相信。
*「動機」很重要,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成果差別很大。
*大腦有可塑性,神經迴路是可以被改變的。
*品德教育是內隱的學習,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
*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
*多鼓勵對的行為,少責罵。
*放對地方就是天才,讓孩子做有興趣的事,案例:吳季剛,如果你是吳季剛的父母,你有勇氣讓他與眾不同嗎?
*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但我們還是用同一把尺來評量每一個孩子。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決定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影響大腦。
*大腦演化來是為了「求生」,不是為了學習,因此安全感要先被滿足。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1)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2)陪伴孩子成長、(3)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
*父母訂下的規則就要徹底執行。
*扼殺創造力的最大殺手:標準答案。
*相關書籍:
科學教養與學習:如何用對的方式教孩子(隨書附贈 洪蘭教授演講CD)
作者:洪蘭
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8日
作者:洪蘭
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24日
作者:Norman Doidge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28日
作者:Marco Iacoboni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作者:約翰.瑞提醫師、艾瑞克.海格曼合著
譯者:謝維玲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