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迴紋針換東西--展賦學社板橋共學團6/24記錄之1
紀錄:家秀老師 (展賦書院、展賦學社總導師)
「老師~我不要去跟外面的人換,我只要跟媽媽換啦~」
「我不用換,我爸爸就有很多東西了。」
「這一定是假的,我才不要玩。」
聽起來,似乎有些東西卡在孩子裡面。
前幾節課,去牯嶺街看古錢幣、分享不同紙鈔上的故事、貨幣的演進、模擬市場經濟。這是主題的最後一節課,我想再來玩一點東西。
先用卡通短片幫孩子再回憶消費型態的轉變,從「以物易物」到使用「貝殼」到使用「貨幣」,再和孩子分享幾年前用迴紋針換到房子的真實故事。當年,造成了很大的轟動,還出了一本書。我把怎麼換成的過程用簡報呈現和孩子們分享。傻楞楞的他們,還不太懂商品價值的孩子,讓我一度懷疑是聽傻了還是再放空。不過,至少我確定他們知道經歷一連串的交換後,主角換到了一棟房子。(哈!)
我一直認為就算錢幣被定價,消費的本質應該還是「交換」,而不是「購買」。努力工作跟老闆交換貨幣,再用貨幣和商店交換物品。我願意努力工作和傳統市場的婆婆交換金桔檸檬,我也願意努力工作和環島旅行的朋友交換感動及快樂。有沒有可能讓孩子經驗資本經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
就來「用迴紋針換東西」吧!
我給了孩子一個要團體行動的任務,讓我們也用一根迴紋針開始去交換東西試試看吧!可是一給任務,孩子們言行表現出有點猶豫和不安,包含著緊張和鬼打牆的要和不要。縱使如此,我還是依然用我穩定和緩的風格持續進行預定的活動。(哈!)做好了幾張宣傳品之後,發下一個人一根珍貴的迴紋針後,孩子們先跑去媽媽們身邊看看有什麼可以交換的物品。眼尖的小孩瞥見了辦公桌抽屜裡的綠色迴紋針,立馬和我交換,他們認為先把普通的迴紋針換成彩色的迴紋針,更有價值,其他人才會更有意願和他們交換。
想知道孩子們一路上還換了什麼東西嗎?
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