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喊口號很容易。

「孩子是學習的主角」、「讓孩子愛上學習」...

但是,怎麼做?

 

很多人看過「心中的小星星」這部電影,對於那位老師出場的方式印象深刻。

如何?這樣的老師表現如何?

當然要從一個傳統制式教育的框架跳脫出來時,「矯枉過正」算是一個必要的歷程。

但想一想,如果老師每天都要如此「譁眾取寵」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時,會發生什麼結果?

相信孩子的「胃口」會被養大、被慣壞,然後開始覺得老師「老狗變不出新把戲」。

 

畢竟這只是一部電影,我們回到現實狀況來看。

 

許多老師為了不要重蹈覆轍,淪為一個上對下灌輸死知識的學匠,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務求教室現場生動、活潑、有趣,而道具、裝扮、器材更是日新月益。

彷彿教室成了劇場、講台成了舞台。

誰是主角?

老師是主角!

孩子只是觀眾,或頂多是可以上台互動的觀眾。

成就了誰?

成就了老師自我的滿足。

孩子跟著HIGH、跟著笑。

然後呢?

 

同樣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有的老師選擇在「行為」下功夫。

逛一次文具店,不難發現各式各樣的小印章:「你好棒!」、「第一名」...

老師用集章的方式,「鼓勵」孩子學習、「鼓勵」孩子展現好的一面。

反正不能體罰,那用獎勵的方式有何不好?

問題不在獎勵本身,而是教育的目的,倒底是希望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還是為了獎勵而學習?

當一切事物都和獎勵扯上關係,那麼長大後撿到別人的失物,索取三成的報酬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有老師採取各式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喜歡老師、愛上老師 (這不是指男歡女愛的愛,而是對老師的崇拜)。

說笑話、耍寶、變魔術、秀能力...,都是讓孩子愛上老師的方法。

這也是必經的過程,畢竟喜歡這樣的情緒,是可以增加學習動機的。

但這不是常態、更不是結果。

否則老師生病請假、或換個老師,孩子就提不起學習的勁了。

 

因此到底誰是學習的主角?什麼又是學習的主體呢?

我們的想法是:孩子是學習的主角,而學習本身就是學習的主體。

 

是繞口令嗎?不是的。

 

如何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角呢?

老師要搭一個舞台,但台上的主角是孩子,甚至做到師生角色互換,老師當觀眾,欣賞孩子的每一刻表現。

老師要鼓勵與獎勵孩子,但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由衷的看到孩子的優點後,給予相對應且適當的回應。

老師要讓孩子喜歡,但更重要的,是老師要喜歡每一個教學現場的孩子。

 

如何讓學習本身成為學習的主體呢?

興趣!

從孩子有興趣的角度切入學習,打破科目的分野,任何一個角度經過設計和規劃,都可以涵蓋所有的科目和領域。

只要孩子有興趣,就會有學習的強烈動機。

通常幼兒本身就擁有這般強烈的動機,偏偏成人世界喜歡外掛孩子沒有興趣的作業、評量、考試、名次...,讓孩子的學習動機日益磨損後,卻又回頭怪孩子怎麼不學習。

 

希望孩子在學習上突飛猛進嗎?

雖然老師的影響力很大,但關鍵仍然掌握在父母手上。

在少子化的確定未來,教育選擇權將回歸到父母這端,只看父母有沒有負責任的態度,陪孩子選擇足以改變其一生的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