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TALK|真、善、美 之教育篇

打鐵趁熱,在完成了「真、善、美 之教養篇」後,來嚐試著寫出我對目前理念教育所發展方向的憂心,也提醒自己不要掉入了那「美麗的陷阱」。

**********

教育,在維基百科的定義為:「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教育,在我的定義則為:「協助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發掘自己、實現自己的過程。

一般的教育模式 (我稱為體制教育),是致力於維基百科的定義:「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但通常所傳播和學習的,是「過去的人類文明成果」 (學校、老師、課本一定不曾教過學生,有一種叫iPod、iPhone、iPad的東西會影響了全世界);更別說是我所定義的「協助孩子認識自己」了 (孩子進入學校後,分數和名次比"自己"重要多了)。

體制教育我就不論述了,因為光是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就夠體制教育內的大眾心煩意亂。

我想談的是對於理念教育的觀察。

目前有愈來愈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進入體制外的教育 (我稱為理念教育),各家的理念教育都有其論述和立場,基本上這都是好的、都是良善的。

也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願意當那百分比的少數,選擇理念教育的團體或學校,期待教育能有不一樣的過程和結果。

但如果將「真、善、美」在理念教育中排出優先順序的話,你們的觀察會是什麼?

我觀察到的理念教育圈子中,「美」和「善」各有其擁護者,可以說是同時名列第一順位。

如同「真、善、美 之教養篇」所提到的「真」,在理念教育的現場也往往被隱藏了。

我就不舉例了,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筆戰。

但「大人」的角色,在理念教育中的鑿斧過深,是我所憂心和擔心的事情。

簡單的來說,是大人設計了環境、是大人挑選了音樂、是大人篩選了教具、是大人規劃了課程、是大人決定了經典。

於是,大人覺得很美、大人覺得很柔和、大人覺得很有教育的FU......

誰來看「孩子」在當中的角色呢?

我們曾經耳聞一個真實案例,有理念教育的團體求助,說他們環境、老師、教具、設備全都準備就續了,偏偏孩子一見面就搶就爭就吵就打就尖叫,好說歹說孩子依然故我。

因此我相當同意「回歸教育的本質:帶好每一位孩子」,以孩子為「出發點」的教育模式。(我是說「以孩子為『出發點』」,不是全然「以孩子為『中心』」喔!這兩者之間是有顯著的差異的。)

我認為,唯有以「真」為核心的理念教育,才有可能達到我對教育的定義。

哈,你有可能也和我一樣的想法:以「真」為核心的理念教育,說的輕鬆,但談何容易呀!

的確如此,當教育必須跟著不同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時,或許身處其中的孩子悠然自得 (因為是跟隨著他們在調整的),但在外圍的老師、以及更外圈的家長,可能就大為緊張了!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群六年級的孩子,大多數體力耐力都很好,於是教育者適性地設計了騎腳踏車環島的課程,回來後每個孩子神采亦亦地分享著這一路的所見所得。

隔了一年後,原本五年級的孩子升上了六年級,但這群孩子大多數喜歡實驗、喜歡動腦,這時候教育者若適性地要規劃合適的課程時,往往得面臨家長的質疑和不諒解,為什麼去年的孩子有環島?今年的孩子就要留在學校裡?

再以同一個例子來延伸,教育者設計的腳踏車環島課程,是證明了自己的規劃能力、帶隊能力、執行能力呢?還是協助孩子證明他自己?

再來延伸,孩子是因為喜歡這個教育者而參與課程?還是孩子自發的動機和動力?

我所關心,也是我所擔心的:

是選擇理念教育的家庭 (已經很不容易了),誤以為做了這個「大決定」之後就高枕無憂了,甚至要求理念教育要回頭符合大人世界的「善」和「美」。

是執行理念教育的老師 (也相當不容易),集十八般武藝於一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展現十足的魅力,讓孩子喜愛、崇拜、依附到不行。

是呈現理念教育的學校團體 (更是不容易呀!) 為了實現大人的「善」和「美」,把孩子的「真」給埋葬了!

我必須不斷地告訴自己,沒有一套「完美」的教育,唯有看到孩子的真實,即時應變調整,才是真切的、適性的理念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