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台北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還書,綠豆哥哥興奮地想幫忙,於是我請他告訴館員我們要還書,然而當綠豆以「正常」音量說:「你好,我們要還書」時,卻見館員立刻伸出他的食指、直直的放在他的嘴唇上,做出「安靜」的手勢。

明明前一位的大人,也是以正常音量和館員詢問借還書事宜,和館員一問一答未有異狀。為何一位孩子開口說話,像是觸犯了圖書館的天條似的?

離開服務櫃台後,我們進到兒童閱覽室。平常日的下午,兒童閱覽室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學齡前幼兒,多是埋頭做功課的小學生。

我們走到最後端的木質地板區,有了剛才的經驗,我再次囑咐二兄弟,輕聲說話。

但各選了一本繪本的他們,哪裡忍得住「說故事」的欲望?我只能一直說:「小聲!小聲!小聲!」

在一片「死寂」的兒童閱覽室中,即使二兄弟用氣音假音說話,仍然顯得突兀。

於是看不完第二本繪本,我像是逃難般的拉著二兄弟衝出圖書館,心裡卻萬般無奈。

政府看似在推廣閱讀,包括6~18個月的「Bookstart閱讀起步走」、和國中小的「晨讀十分鐘」,無一不是為了培養孩子喜愛閱讀、自主閱讀的興趣、能力和習慣。

然而從一歲半之後,一直到學齡六足歲前,對於孩子閱讀的軟硬體,政府似乎繳了白卷。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政府此舉作為,讓故事屋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帶孩子聽一次故事,需要花費200~500不等的金額,著實增進了不少的經濟動能。

但站在親子家庭的角度,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閱讀需要聲音的輔助、繪本需要故事的搭配,藉由大人的引導,帶領孩子認識書、喜歡書、愛上書。

原本該擔負此重責大任的圖書館,卻似乎不太歡迎學齡前的兒童。

如果圖書館可以和父母有一樣的思考模式:「閱讀習慣愈早建立愈容易、愈持續進行愈長久」,那麼他們就會發現學齡前兒童的重要和可貴;那麼他們就會增設學齡前兒童的專屬空間,一個不會打擾別人、卻又可以聆聽故事、閱讀繪本的空間。

當然圖書館不會和父母有一樣的思考模式,所以,我們再努力吧!

PS. 各圖書館在平日和假日都有說故事的活動,然而我個人認為,再精彩的故事內容、再豐富的肢體道具、再浮誇的聲光佈景,都比不上孩子的父母,拿著一本書和孩子共讀。圖書館是否也該提供親子共讀的空間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