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孩子生活習慣時,我們常問孩子:「吃飯前有沒有記得洗手?睡覺前有沒有記得刷牙?」

在培養孩子行為禮貌時,我們常問孩子:「見到長輩有沒有問好?做錯事情有沒有說對不起?」

卻從來沒有人問爸媽:「嬰兒時期有沒有常常撫摸擁抱著孩子,說一些甜言蜜語?兒童時期有沒有常常積極地鼓勵孩子參與家務事並讚美其成就?青少年時期除鼓勵認真讀書外,有沒有支持他交朋友、參加社團、多讀歷史、培養藝術欣賞等能力?」(P.36)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作者李翊菱教授於是問我們:「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這本書雖然是作者在《講義雜誌》所寫的專欄文章的結集,但從目錄主題的編排,不難猜想作者想要傳達的重點......

Ch.1 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Ch.2 大人開竅,孩子才能開竅

Ch.3 讓孩子體驗美感的生活

Ch.4 欣賞孩子的生命風景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長大後不願意和我們說話。其實是做父母的,在他們還小的時候,率先示範了不路孩子說話的樣子。(P.28)就像有抽煙習慣的爸爸,驚訝孩子什麼時候學會抽煙的?就像忙於工作回家後盯著電視的媽媽,質問孩子為什麼只愛看電視不愛看書?

現今的教養者總是希望,孩子的外在行為是超齡的表現,而忘記「等待成長」的觀念與態度是多麼重要。(P.35)

人生的成就,本是依賴每一個不同階段的學習,累積而來的,沒有人可以跳躍成長。現階段失去的,在未來某一段的人生裡,總要補回來。我們就不要再蹉跎孩子的心靈歲月了,以正確的心態來對待他們,才是讓教養者減少煩惱之道。(P.48)

生活中教導孩子的紀律、責任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情緒的部分。台灣的家長,普遍把「做功課」視為孩子放學後的第一個責任,卻忘記孩子回家後,也想要對父母撒個繑、希望被擁抱,來釋放一天下來學習的壓力。但父母總是急切的要求孩子,完成大人的期待。(P.56)

從上述的文字中,可以隨時提醒自己,在要求孩子之前,自己是不是有先做調整和改變;此外,是不是把自己過去和現在的期望,都強迫孩子要照單全收呢?

書中的一則故事,讓我的心好痛。事情是這樣的:某幼稚園老師因課程需要,她拿一朵百合花,讓所有小朋友互相傳遞,嗅一嗅,並要求他們說出花香不香。忽然一個小朋友讚嘆的說:「哇!花在跟我說話耶!」老師望了一眼,待所有的人把花都傳遞完畢,她問了全班同學:「小朋友,花會跟你說話嗎?」「不會」此時老師突然間,面向這充滿想像力的小朋友說:「我告訴你,花是不會說話的。」(P.59)

身為大人 (無論是父母或老師) 的我們,有沒有在無意/有意間,就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創意和那顆愛作夢的心?

美國心理學家Ned Gaylin的研究報告,說明人與動物差異有三。一是想像力,二為自由,三是最長的幼兒依賴期。意指人類所生的孩子,依賴父母的時間最長,遠超過其他動物。舉此報告之例,是因為太多父母急著要孩子長大,要孩子提早獨立。表面的獨立是一種傷害,只有讓孩子覺得安心的陪伴才能無憾。(P.69)

在準備當爸爸的那一段時間,我也曾想像著有了孩子的情景,那應該是有一間嬰兒房讓小孩從小學習獨立、對於小孩的哭聲視為無理取鬧,不需要立即反應、更不要常常抱小孩,以免小孩黏在身上不離開......。好險,在第一胎綠豆出生之間,我的觀念有了180度的大轉變,真是好險!

前幾天和媽咪聊到"教育"這件事情,書中的一段文字恰巧提供我和媽咪共同的想法。如果身旁有孩子圍繞的時候,我們就要用「珍惜」的心態來和他們相處,而不是以「挑毛病」來取代,或者把挑孩子毛病稱之為教育孩子。(P.127)

尤其孩子相繼問世,成天忙於事業的父母,把孩子交給上一代,或交給保母,或安親班,或補習班來教養。別說孩子沒有機會體會父母的愛,父母縱然有千千萬萬愧疚之心,當負面情緒發,所有對孩子的虧欠都變成了責罵。這樣的經驗是不是很熟悉呢?(P.149)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一群學生家長做了問卷,題目是「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一個成功的人,而你心目中認為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以下是依序排列的前十名:快樂自信、願意與人合作、有積極上進的心、有組織能力及條理清晰的思維、討人喜歡、有創意、生活資源豐富、能自動自發、關懷別人、不怕接受挑戰。(P.153)

我常鼓勵已經為人父母的學生,要及早培養孩子「接受生命挑戰」的能力,不要害怕他們吃苦。生活裡的辛苦,反而能夠提供一個觀察探索自己的機會。(P.153)

作者上述的文字,對照日前發生十多起跳樓事件的新聞,下一代要接受的挑戰明顯比我們這一代更多。

有位母親向證嚴法師訴說孩子不受教的經過:「我好不容易有孩子,孩子長大卻很難教。」證嚴回答:「聽話就好。」「就是不聽話呀!」證嚴回答:「有孩子就好。」(P.178) 在每天和孩子幾近"搏鬥"的生活,有時候真的忘了當年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喜悅,看看社會上,有許多父母想要孩子卻難如登天,有孩子的我們怎麼能夠不知足、不惜福呢?

現代父母常責怪孩子不跟大人說話。回想一下,當我們聽孩子說話時候的表情是什麼?是否聽見孩子的心聲?是否經常打斷話題隨時糾正孩子?是否扮演法官的角色常判決孩子的對錯?(P.183)

強勢的教養者,易造就出沒有能力面對事實的孩子,他們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表達」。在長期處於接受命令而沒有機會辯解的制約裡,就是這種「有耳無嘴」上對下的教育模式,而孩子不知如何自我表達,就是只許聽,不許說的互動關係所造成的。(P.218)

在數學想想的師資培訓課程中,人本森林小學的青蘭主任提出一個令人震驚卻不意外的數據,她說:「根據統計,台灣的課堂中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講話』,一個班級一天之內平均會聽到400次這句話」。我自己則認為,孩子在20年後要面對的社會,所需要的思考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一定比我們現在更多,如果我們還是以自己小時候那樣「閉嘴」的學習模式,單向接受來自講台上的老師、或家庭中的父母的指令,將對孩子未來在思考、溝通、表達上造成莫大的損傷。

只有自己的潛能得到開發時,我們才有能力讓孩子的生命得到光彩。請隨時領著孩子一起學習,除了課業知識外的人生必修課程,要學習天地、生命、愛情、宗教、地理、歷史、藝術、人際、哲學等人生課題。當這一切讓孩子有了收穫後,就能用這些豐富的生活內涵和自己相處,而不致孤獨,那時候上網再也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因為他們已經可以享受獨處的樂趣了。(P.250)

回想自己小時候,在只有三台、家家必看八點檔的年代,我媽卻堅持那個時段不看電視,而是用來進行家庭時間、或是寫功課。也還記得,在小學月考前夕,母親和我坐在陽台的小桌椅,一起討論、一起寫習作的模樣。原來當年的這些行為,默默的影響而造就了現在的我,當自己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時,又該以何種的作為來傳遞給孩子呢?

【延伸閱讀】

[書摘]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 簡媜

[書摘] 親密育兒法:讓寶寶一覺到天亮-0

育兒寶典-推薦親密育兒法

【相關資訊】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 寶瓶書BAR / 博客來

作者:李翊菱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3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