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80224

 

文: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

 

今年寒假,展賦教育文創同步在兩個場地,分別進行幼兒親子和小學的冬令營。

 

小學的冬令營我只參與了兩個半天,當中大部份的時間,看到孩子們充滿熱情與喜悅的互動著,然而有兩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畫面是老師輕摟著一位男孩的肩膀、另一個畫面是老師蹲在兩個哭泣的女孩中間⋯⋯

 

從老師和孩子事後的分享,瞭解起因都來自於人際互動上的摩擦。男孩希望同學注意他,卻採取了別人不喜歡的方式;而女孩則是在合作的過程中,因為意見不合而氣哭了。

 

從高中就開始帶營隊的我,其實很清楚要辦一個熱鬧快樂營隊的KNOW-HOW:活動緊湊、時間填滿、降低合作、增加競爭、再來個值星官主持公道,對帶領者來說,這樣既輕鬆又有宣傳效果。

 

但我很感動的,是可以在展賦的營隊中,看到孩子最真實、最安心的面貌。

 

我一直相信,孩子都是需要、想要被關注的,於是孩子採取了他經驗中的各種行為,可能是受人喜歡的行為、也可能是惹人厭惡的行為,但唯有展現了出來、被看見了,才有機會和孩子進行討論。

 

我也相信,在人前哭泣是需要勇氣的,尤其是在第一次參加的營隊團體當中,人事時地物都是陌生的,需要有足夠的安心感,才能夠放心地哭出來。

 

看著展賦的老師,溫柔的肢體動作,雖然我聽不到她和孩子的對話,但我也可以從孩子逐漸放軟的肢體動作,知道孩子正在練習、正在學習,一種過去沒有機會練習與學習的人際互動與情緒管理。

 

這兩年我跟著自己的孩子經歷了體制外的理念學校,然後到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我們始終堅持著孩子需要一個「同儕團體」,不是為了找老師上課,而是在同儕團體當中,孩子才有機會去磨練他的人際與情緒。

 

也因為展賦強調「性格核心」的有機體教育,因此孩子的行為、情緒、動機,都可以被老師和父母接納、同理、然後進行對話與討論。

 

我曾經和一位就讀一般國小四年,成績名列前矛的小女生對話,她因為弟弟的關係而轉學到了體制外的理念學校,我問她還習慣這樣的學習模式嗎?

 

她說:「學習模式很棒、很開心,但卻很累」,我很好奇她在國小面對那麼多的功課考試都駕輕就熟,怎麼反而離關體制教育卻覺得很累呢?

 

小女生說:「以前只要把書唸好、把考試考好,很自然地就是全班的焦點、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和朋友聊天也不過下課的幾十分鐘而已。

 

現在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互動,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加上沒有分數的包裝,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就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好累喔!」

 

整段對話,小女生始終是笑著的。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前年面對人際的衝突時,曾經躲到校園的角落大哭。我運氣很好,剛結束父母成長課程,走下樓就看到幾位孩子的同學從我面前跑過去,看到我就要我跟著他們過去。

 

我看到他一個人坐在階梯掩面哭著,於是我先謝謝關心的同學,請他們先回去吃飯並讓老師知道孩子和我在一起,然後我靜靜地陪伴孩子,同理他的心情、同情他的眼淚。

 

過程中,老師和同學都有前來關心,在詢問孩子的意願後,我們請了假一起到外面吃午餐。餐後孩子的情緒穩定了,我們才聊到事情的原委,他說:「為什麼會有人不喜歡我?我想要讓每個人都喜歡我!」

 

我在心裡忍不住噗嗤一聲:「怎麼可能有辦法讓每個人都喜歡你啦!」但我能瞭解孩子對於人際上的單純想像;於是我和孩子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聊了自己在友誼上曾受過的挫折。

 

孩子的復原力超乎我的想像,沒多久他就說他準備好了,要回學校了。

 

回到展賦冬令營的現場,也沒有花多久的時間,男孩就回到群體中,和其他孩子有說有笑;女孩也繼續剛才中斷的合作,彼此討論著⋯⋯

 

孩子們每天花了大半的時間在學校、在安親班、在補習班,但真正可以學習與練習人際和情緒的時間有多少?而當孩子展現了人際的行為、與情緒的反應後,又有多少成年人(老師、父母)願意提供孩子引導和對話?

 

而當孩子用了生命最精華的十年,卻沒有提升人際與情緒的能力,然後他必須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無論對孩子本身、還是社會,又會是多沉重的負擔、甚至是災難呀!

 

難的是,人際與情緒,雖然很「必修」,卻都沒辦法變成一堂課程,它們需要的,是有機會展現、然後學習,是有時間顯露、然後練習;它們需要的,是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是願意看進孩子內心、願意開放對話的老師與父母。

 

有沒有比國、英、數、社、自難教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