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然可以生氣!你當然可以哭!--談情緒的來源與出口

文:趙介亭 (綠豆粉圓爸,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

DSC04851  

 

我們都知道,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

然而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往往被大人再三叮嚀:「有什麼好哭的?」「為什麼那麼愛生氣?」

當時小小的我們,看著大人對著我們發脾氣,然後我們哭了還會被大人斥責說不准哭......

好像,我們只能喜悅、只能快樂;

好像,生氣是不好的、哭是糟榚的。

 

然後,我們長大了,我們當了父母了。

我們同時面對著自己,那長大了但不成熟、也不完整的情緒;

同時面對著孩子,需要從我們身上學習到情緒管理方式的幼苗。

 

於是我們慌張了,從零歲開始,有的專家說不要讓孩子大哭,因為哭是孩子唯一的語言、也是唯一的求救訊號;

有的專家則說:今天你不讓孩子哭,明天孩子就讓你哭,孩子哭久了就不哭了......

 

接著到了一歲半,孩子有了自主的意識,開始會說「不!」、開始會生氣,

甚至陷入了錯誤的目標,用哭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或是用哭和我們進行權力爭奪。

 

我們開始覺得孩子不再天使、不再可愛了,

我們開始用我們「想當年」的童年經驗試圖放在孩子身上,

我們開始對孩子說:「有什麼好哭的?」「為什麼那麼愛生氣?」

 

或許,我們的孩子,在30年後會看到我這篇網誌,然後改變,

但我們更期待,改變,可以從我們這一代開始,

因為下一代要面對的挑戰、問題、危機,已經夠多了。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願意從自己開始改變起,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練習擁有成熟且完整的情緒,

那麼,我們就繼續看下去......

 

「情緒,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壞、沒有正面與負面」,這是我們要先建立的基本共識,

怒:生氣、哀:哭泣,和喜、樂是同樣的,都是「正常且必要的情緒」

 

有要區分的,是情緒的「來源」與「出口」,這就有分為正面與負面的了,我們用哭泣和生氣依序來舉例說明:

 

一、正面的情緒來源

看了一本小說、聽了一首感人的歌曲、因為世界上的危難感受身受,而流淚哭泣,是正面的情緒來源 (來自自身);

因為社會不公不義、因為弱勢族群的權益受損、因為大型企業的鯨吞蠶食,而憤怒生氣,是正面的情緒來源 (來自社會)。

 

二、負面的情緒來源

你欺負我、你對我不公平、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流淚哭泣,是負面的情緒來源 (來自特定對象);

因為你的行為、因為你的情緒、因為你的態度,而憤怒生氣,是負面的情緒來源 (來自特定對象)。

 

通常來說,孩子現在的情緒模式,是過去的經驗累積後的反應,

(另外有部份原因,和孩子的先天氣質有關,但我們認為「早期的後天」,也就是從懷孕後,母體本身的營養、情緒...等,才是影響孩子先天氣質的關鍵因素)

因此在孩子六個月到一歲之前,我們儘量避免孩子用哭的方式與我們溝通或求救

在孩子剛要哭、甚至還沒有哭的時候,就看看孩子是不是肚子餓、尿布濕、想睡覺、還是太無聊,然後協助孩子處理。

 

如果在一歲之前,孩子都不需要用大哭的方式才能取得大人的注意或幫助,未來就容易往正面的情緒來源發展;

然而如果在一歲之前,孩子都需要用大哭的方式,甚至大哭還得不到大人的反應,那麼孩子未來就很容易陷入負面的情緒來源,甚至感覺自己是不被愛、不被重視的,

也就很容易陷入錯誤的目標,用哭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或是用哭和我們進行權力爭奪,

因此父母如果來不及在一歲前建立孩子正面的情緒來源,那麼就要從情緒的「出口」來著手 (在第三點會提到)。

 

進到一歲半到三歲之間,是孩子的第一個獨立期 (也可稱叛逆期,但我們用獨立期較為正面),這時的孩子因為生理機能已經完善,可以控制自己的手腳和行動,因此對於外在的探索欲望相當強烈,許多大人所限制或禁止的,對這時候的幼兒就像是伊甸園的蘋果一樣可口,怎麼樣都想要去嚐試。

如果父母是以孩子的行為,覺得孩子不聽話;或是孩子因為上述錯誤目標而大哭大叫;甚至是因為孩子在態度上沒有"禮貌",就因此而憤怒生氣,

其實就傳達給了孩子很深刻的訊息:「可以因為別人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三歲進入同儕團體後,也會很容易「因為別人而讓自己生氣」,

因為父母在過去的三年就是如此示範著。

 

因此父母要很清楚的,將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切割,

如果孩子的行為真的影響到了自己,或是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也不需要生氣,

只要用「我訊息」的方式,溫和而堅定的讓孩子知道:「孩子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造成了父母的什麼感受」即可。

這樣的模式,當孩子三歲進入同儕團體後,也就不會因為別人的行為而讓自己氣呼呼,可以很清楚地告知對方、或尋求另外的遊戲,展現自己的情緒獨立性。

 

三、正面的情緒出口

想哭的時候,不用壓抑,在不影響別人的情境下哭泣,是正面的情緒出口 (自己可以應對);

想生氣的時候,不用壓抑,在不影響別人的情境下生氣,是正面的情緒出口 (自己可以應對)。

 

四、負面的情緒出口

你讓我哭、所以我也要讓你哭,是報復,也是負面的情緒出口 (對別人發洩);

你讓我生氣、所以我要讓你「得到教訓」,是負面的情緒出口 (對別人發洩)。

 

在上一段提到:「因此父母如果來不及在一歲前建立孩子正面的情緒來源,那麼就要從情緒的「出口」來著手。」

也就是說,面對孩子利用哭來達成某些目的時 (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或是和我們進行權力爭奪),父母反而不能跟著孩子的情緒起舞,

此時唯一要做的,是「無聲的陪伴」,找一個舒適的位置,讓孩子坐在父母身旁 (不是懷抱裡),手輕撫著孩子的背部,告訴孩子:

「你可以哭,你可以放心的哭,爸爸媽媽會在旁邊陪你。」

引導孩子往正面的情緒出口,也就是哭並沒有不好、沒有不對,並不用壓抑。

 

如果孩子已經身陷錯誤目標在和父母爭奪權力的話,有可能會在這時候加很多父母覺得「挑釁」的話,

例如:「都是你害的!」「是你的錯!」「為什麼你要讓我哭!」...等

父母溫和而堅定的進行「無聲的陪伴」,讓孩子知道你有聽到,但不需要有任何的應答。

 

另外,如果孩子的行為、情緒、態度,讓父母覺得生氣、丟臉、困擾,也要避免在當下將情緒出口放在孩子身上,

用打罵、威脅、恐嚇、命令、戲謔...等方式,試圖要「讓孩子得到教訓」,

因為事實上,孩子只會記得父母生氣的樣貌,只會感受到自己被貶低、被壓抑,並不會得到任何的教訓,

父母不但教育教養的用意沒達到,反而培養出沒有自信、或是容易報復別人的孩子。

 

父母如果真的很生氣,也不用壓抑,先用上一段談的「我訊息」,溫和而堅定的讓孩子知道:「孩子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造成了父母的什麼感受」

因此父母需要一些時間、一個空間去冷靜、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並不會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自然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自己就是情緒的主人」這件重要的大事。

 

親子教養和學校教育一樣,都不應該只是上對下的姿態、或單純要孩子 (學生) 改變的過程,反而都是一種循環、平等、對流的狀態,

因此當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健全的性格、穩定的情緒時,要先努力讓我們自己的性格和情緒進行調整和療癒,

記得,「情緒,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壞、沒有正面與負面」,然而情緒的來源與出口,就是父母需要多練習的方向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展賦教育教養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