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國小娃娃國的一天:轉班!? (2012.11.8)

*人文國小娃娃國的其他天*

*人文知音摘要*

傳統的小學,每兩年就會重新編班一次,家長們也常無奈地開著玩笑說:「每兩年就要燒香拜佛一次,以求孩子可以被分到一位好老師的班級。」

傳統的教育體制對老師的設定與要求,就是要老師「管理好自己的班級」,面對一個班級2、30位孩子,卻只有一位導師時,很難不採用集權或軍事化的管理,因為「快又有效」。

然而面對每個孩子不同的能力時,集權或軍事化的管理,往往成了扼殺孩子創造力和好奇心的元凶之一。另外當孩子有個別化的需求時,現場老師也礙於人力,並無法提供即時或個別化的協助,只能採取忽略或是壓抑的方式。

其實不只孩子有不同的能力和需求,每個老師也是如此獨特,可能有的老師在藝術領域擅長、有的老師在語文領域擅長、有的老師體能運動則是一流......

教育,原本該是提供孩子最適當的環境和資源,簡單來說,喜歡藝術的孩子交給擅長藝術的老師、喜歡語文的孩子交給擅長語文的老師、喜歡運動的孩子交給擅長運動的老師......

真的很簡單的概念,在傳統學校卻很明顯的被忽略,除非所謂的專科老師,否則學校將導師和學生,都預設為一樣、平均的,沒有個別差異、沒有個別特色、沒有個別需求。(即使專科老師,在課綱和進度的要求下,也不見得可以發揮所長)

人文適性教育系統,強調回歸教育的本質,除了推動「家長合夥人」,增加教學現場的人力之外;更推動「用全校的老師照顧全校的孩子」,以有機體學校即時應變的模式,機動調動孩子所處的學習環境、以及老師的職務和角色。

這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四方的彼此信任與默契,摒除過去以學校本位、教師本位,試圖用有效管理的方式進行教育的方式,而改採「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看進孩子的需求、配合孩子的發展、調動所有可用的資源,「讓跑得快的孩子跑得更快、讓跑得慢的孩子慢慢跟上」。

因此在人文的教學現場,學生的班級 (在人文稱為家族) 的流動、老師的轉換,就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在變動的背後,都有來自於全校教師團隊的討論與溝通,以專業的判斷所做出的決定。

406883_3332927622248_1972535804_n542959_3332927782252_914915890_n

在第2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娃娃國 (人文國小一年級) 的學生就有了部份的調動。

前面有提到人文「用全校的老師照顧全校的孩子」,因此儘管娃娃國分成兩個班級,但多數的時間以及大部份的課程活動,兩個班級的四位老師都是相互輪動與支援、兩個班級將近40位孩子也是依能力和程度機動的分組,因此孩子們彼此都是認識的,和娃娃國的四位老師也相當熟悉。

同時在第2學期也有由其他班群調來娃娃國的老師,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是相當歡迎與期待的。

以我身為家長的角度,我認為「有機體學校」的做法才是教育的常態。

因為教育絕對不是要孩子在兩年內,只能侷限於某一位老師的帶領,而別的老師都無法接手,教育也不是要孩子只能認識自己班上的同學,和別的班級還要相互競爭...

教育本身在傳遞的,也不只是課本的套裝知識,而是藉由教育制度的革新,讓孩子沉浸在充滿變化和彈性的友善氛圍當中,我相信這樣才能讓孩子對於萬千變化的社會和世界,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與穩定的自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