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音447期] 停學機制的 Q&A

2012 年2 月17 日出刊

下載人文知音447期

文◎ 翁大千老師/ 整理 李麗玲老師

「教育無他,唯有愛與榜樣。」人文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向都是「溫和而堅定」。能做到「溫和」,表示人文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尊重」。但若只有愛而沒有榜樣,容易淪為溺愛,愛之反而害之。

榜樣呢,是以身教、言教來引導孩子下意識模仿老師的方式,讓他們也自然而然地對人尊重有禮,文質彬彬。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雖然緩慢,但是卻是有效的根本解決之道。當然,孩子短期內尚未受影響而轉化性格時,用堅定的態度提醒孩子「目前你犯錯了,需要調整。」也是另一種榜樣。堅定並不代表要兇,而是藉由清楚的界限提醒,就像一面鏡子,鏡子不會罵孩子衣衫不整,而是提供孩子一個「合理的回饋系統」,真實映照出孩子的言行,幫助他注意到自己,進而修正自身的行為。

人文老師對待孩子的愛與榜樣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孩子並不是只會受到老師的影響。孩子會受到媒體、同學、朋友,還有最大的影響 : 他們的父母。這也是為什麼人文強調「家長合夥人」的原因。許多生活習慣,光是在校的八小時,是無法養成的,孩子幾乎都是下意識複製父母的行為。邯鄲學步為何失敗?原因就像孩子若在學校聽到「老師說不能闖紅燈」,但是「每天上學都看見自己父親闖紅燈」一樣。或許有些家長覺得,人文管太多了,管孩子還不夠,管到別人家的家務事去了!!但事實上,要讓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長,若沒有合夥人的「愛與榜樣」,人文團隊在付出極大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之後,失敗的感覺會特別令人氣餒。

有哪些地方是合夥人可以跟學校一同出力給孩子良好的「愛與榜樣」呢?在此期望先就「停學」機制來取得共識:

「停學是處罰,人文不是不處罰學生嗎?」

停學此詞容易引發負面聯想,也容易被同學跟家長認為是「處罰的手段」。事實上人文「沒有處罰」,只有「合理的後果」。「合理的後果」跟「處罰」不同,假設王小名在上課搗蛋,老師罰他掃廁所,這是處罰。掃廁所跟他在班上的行為沒有關係。如果用打罵的方式處罰更糟,不但跟孩子行為沒有相關,甚至還隱含著大人想要控制或報復孩子的動機。處罰通常會導致孩子的報復,或陽奉陰違,但不能讓孩子從中獲得學習。一旦執法的人員一不在,或賞罰的機制暫停,負面行為不久就會回復。

人文不用處罰,孩子一旦犯錯,老師會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跟孩子談話,但若一昧「溫和」,遇到孩子耍賴、求情或討價還價,就容易鬆動界限失去「堅定」。

有些孩子非常知道某個老師界限很有彈性,他就會不斷地重複「反抗~衝突~妥協~獲得利益」的過程,與老師大玩遊戲。如果每次在班上胡鬧,都可以讓至少一個大人(老師或家長)為他忙碌至少半小時,雖然不太喜歡大人的碎碎念及申誡的那部分,但卻可以獨佔(或從其他小朋友手中搶走)大人大量的注意力,何樂而不為?所以,「不停學」是鼓勵孩子持續使用錯誤的方式跟人互動,自傷傷人,這對孩子未來的人生無益。當一個孩子在上課時選擇不參與課程,而是打、罵、捉弄同學或師長,他其實就是在表達「我不想上課,我只想…!」。起先老師多半應溫和的提醒他,但是如果他不斷再犯,這時候「停學是他自己選擇的合理後果」。此時大人若先是板起臉孔說教一番之後,又給他一次機會。這等於鼓勵他繼續犯錯。

「停學不會剝奪孩子的受教權嗎

教育部曾於報紙公告,「可對行為乖張、不聽教的學生實施停學制度。」故若某位學生做出對同學或師長挑釁、施暴等……干擾行為,造成其他同學精神、肉體上的威脅,事實上他早已先侵犯了其他同學之受教權。 考慮其他多數同學的受教權,該生的停學更是「合理、合法的後果」。

同時「受教」一詞,非只局限於學科上的受教,人格與道德的受教更是學校教育不可缺的一環。停學因為字面上有停止學習的意思,容易產生誤解。事實上,停學,反而是這樣的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學習。在家或在校,要求該生做反省與思索,會增進該生「後設認知」的能力,並從中學到「新的、有效的人際互動模式」。

「停學真的有效嗎?」「學生會不會就在閒晃、浪費時間?」「會不會有學生把停學當放假然後故意犯錯好來度假?」

事實上,每個停學的孩子待久了,都會覺得很無聊、不好受。當他一個人時,會非常懷念能參與課堂的時光。這會提醒他自己有多麼喜歡能在課堂中跟同學老師互動,這會提醒他,更清楚所犯的錯誤,或想避免下次需要停學的狀況。多半的孩子自省能力尚未發展,需要外力的協助。如果單從「行為的後果」,恐怕孩子要進出許多次才能完成。故老師會做一些協助。

跟孩子說明停學處分時,要讓孩子知道:「這次的停學是因為你今天所做的OOO合理結果。停學並非是處罰,而是你學習『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的好時機。請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的反省(如需要,需為自己損壞的人事物做出補償),並想一下在未來要如何預防本事件再度發生。」停學結束前兩分鐘,又會再度提醒學生一次:「本次的停學處分是因應你今日OO 行為的合理後果,並非處罰。留在這邊是為了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結果。你已經完成了你的反省,請記住你想出的新策略並在未來運用它。」

孩子違反校規或出狀況,看似危機實為轉機。違規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在散發「求救、需要被看見的訊號」。在對停學機制有了共識之後,我們仍要強調若說「人文國中小」擁有一喝見效的神奇配方,那家長的合夥一定是裡面最重要的藥材,沒有了這一味藥,其他的藥群龍無首,只能壓壓病表,到頭來白忙一場。

當所有學校老師跟家長的教養策略是同步一致時,孩子才會放在心上。「合理的後果」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