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音482期] 人文國中小與適性教育導覽

文◎教學視導 馬駿良

下載人文知音482期

那天我在舊大樓二樓會議室,與一群導覽志工家長小談了一會兒關於建議未來的準合夥人,怎麼來認識我們人文的know how。其實,這真是一個大哉問,論誰都難以在一次短暫的對話中詳盡人文。根本上來說,需要一段不算短時間的參與是必然的,依我自己的經驗呢,就整整花了兩年。我算是幸運的,參與優勢智慧動能家族學習模式實踐的深刻經驗,確實縮短了我對適性教育的懵懂探索期,當然,也是成就我得以在這次對談中順利進行的基石。

我希望在對話的一開始,就先釐清「公辦民營」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要「公辦」與「民營」兩個子概念加起來才算數,因為它有公家的制度原則,但與公家的業務內涵有極大的差距;它也不是個私人企業,它甚至有眾人之事的理想涵義。十年走來至今,仍有許多模糊待釐清的部分,這並非是特定某一方的責任,是必須靠雙方合作共同摸索實踐出來的。不論公家或民間,我想我們皆應是在教育改革這條歷史道路上的夥伴。

在一番激昂的呼籲後,我們切入重點,導覽到底要怎麼導引出人文適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這個部分,我企圖想用更精確的說法,來詮釋人文現場教師所真正關注的適性向度?適性教育應是依孩子生存與成長的需求給予適切的學習方式和照顧;適性不完全是依照孩子的喜好和興趣來安排學習計畫。因此,要實踐這理想第一線的老師,是需要能發現孩子生存與成長需求的能力,而發展心理學及輔導等相關專業素養的養成是不可避免的,我個人認為這甚至是適性教育成敗的第一步。也因此,我們稱呼並期許人文現場的老師為「人師」。

順勢一提,我需要談談大部分家長觀念中「最好」的迷思,也就是因為適性,「最好的」策略或學習計畫,對每個孩子並非是現階段最適合的。若在孩子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給予這「最好的」安排,很可能就會發生所謂的揠苗助長,產生負教育的情形。所以在適性教育的現場,我們較多談的是對孩子現階段「最適合」的,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才能知道什麼是適合的,這也再一次說明了現場人師專業素養的重要。在此我必須強調,孩子的生存與成長需求是有跡可循的,這也是人文縱貫教育觀與橫跨的輔導網絡的依據。目的顯而易見的是發現孩子真實的身心狀態與發掘孩子潛在的天賦,是相當有別於以套裝知識為縱貫,以升學為目的的傳統教育思維。

人文,是個適性教育的實踐場域,並非只是個實驗場所,所以教師團隊在討論的,在現有或所能動用的資源下,能實踐適性的程度,並非能否實踐適性教育。猶如現場許多概念,協同教學、混齡班群與課程、有機體化等概念是必然發生的,是因為要達到適性所產生的合理後果,不是因實驗目的而生的。譬如,了解了孩子不同的需求之後,就會有不同屬性的調配,於是就產生混齡的現象,每個人各科擅長的能力不同,一個五年級的孩子,他的學習程度或動力稍弱一點,就可能會到四年級來上課;同一個孩子也可能因自然能力相當好就調到了六年級,所以同一班裡面就會所謂的自然混齡,這不是學校為實驗混齡教學而做的混齡制度,而是因應孩子需求自然產生的結果。

對談的尾聲我想表達,教育絕對是一場馬拉松,何時跑到終點,孩子的狀態自然會告訴我們,若現在或未來,老師們相關專業素養,因經驗的累積、自我成長學習或師培系統的帶領而更進一步提升了,我相信更有機體式的課程及行政體系的產出是指日可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