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幼專欄] 自然或合理的後果,與處罰的不同

文:趙介亭 (人文適性教育中心執行長)

今天我分享了一張我的孩子 (粉圓) 因為「停學」,所以中午我們一起享受午餐的照片。

粉圓今日被停學一天,對他來說是最嚴重的合理後果,因為他實在太愛上學了,也由於他已經面對合理後果,父母就無需再落井下石,而是可以給予陪伴和支持。
註:處罰,與合理的後果,有很大的不同。
從孩子的神情和可以做的事情,就可以很明顯的分辨。
粉圓過早進入團體,而個性精明的他,又加上我們又是優幼部落的帶領者,因此當他的需求造成團體的困擾時,停學一天就是粉圓的優幼處方之一。
而要執行停學,必須是在團體、家長、孩子三方面都準備好、且溝通好的情況下。因此目前也只有粉圓擁有這樣的處方。
也不建議別的家庭模仿這樣的處方,因為我知道許多孩子巴不得不要上學...Orz

此文一出,許多認識粉圓的朋友們紛紛關切,怎麼會用「停學」這麼嚴重的『處罰』?

其實,停學只是我們家的「處方」「之一」,而不是處罰。而且這個處方是由粉圓媽媽開出、由粉圓爸爸 (我) 執行。

所以先請大家放寬心,這不是過去由「學校」開出來的命令,然後家長和孩子被迫接受。


有家長詢問:「合理的後果,和處罰有什麼不同?」好棒的問題!

一、首先我們必須先將「孩子的行為」跟「自己的情緒」區隔切割開來,也就是孩子的任何行為,「任何行為」喔!都不該成為父母生氣的「理由」,父母生氣的理由可以是孩子行為所造成的「影響」,但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

二、再來必須認同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著連孩子也不知道的原因和動機。如果是不當的行為,背後可能的四種錯誤目標:(1)吸引注意、(2)爭奪權力、(3)伺機報復、(4)無能逃避 (詳見【孩子的挑戰】一書)。

三、然後要瞭解何謂「不當的行為」?這「不當」不是父母說了算,而是必須看當下的「情境」是否符合,舉個極端的例子:在浴室洗澡脫光衣服是「符合情境的行為」,在捷運列車上脫光衣服是「不符合情境的行為」。孩子不符合情境的行為,通常源自於背後的錯誤目標。

四、因為孩子不符合情境的行為 (記住:孩子自己並不知道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所以如果父母「動用處罰」,對孩子來說就是對立與威脅,就是父母「有條件的愛」的展現。不符合情境的行為,就讓「情境」的自然後果或合理後果,由孩子面對 (父母視孩子年齡提供陪伴和協助的程度,但面對後果的主角始終是孩子)。

五、自然後果是會自然發生的,不需要父母的安排和設計。舉例:孩子晚上拖到十二點才睡,隔天睡到九點才起床,是自然的後果,父母沒有安排和設計,也無需幫孩子承擔這個自然後果。(孩子有可能到學校面對被老師唸的合理後果)

六、有時自然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如:孩子衝到馬路上,自然後果是被車撞,但我們無法承受),此時就需要規劃「合理後果」,之所以合理,是這個後果和前面的行為必須有連結、有邏輯關係。舉例:孩子飯吃的很慢,媽媽說等一下不準看電視,吃飯跟看電視是兩回事,用來做為後果就變成處罰了。孩子飯吃的很慢,合理的後果是媽媽不動聲色、不用言語的收走即可,過一會孩子喊肚子餓,可讓孩子面對自然的後果:肚子餓,或是合理的後果:把剛才的飯菜拿出來加熱再吃。

七、自然的後果可以讓它自然發生。而合理的後果則可以在事前,利用家庭會議的時間 (或類似的平等對話) 互相討論,父母可以運用「我訊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影響->父母的感覺,讓孩子瞭解在某些情境下的行為,父母必須採取某些合理的後果來因應。

八、執行合理的後果時,父母是沒有負面情緒的,甚至是同理孩子、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合理的後果。


順帶談談「處罰」,通常會包含::(一)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肢體動作、(二)大量的口頭告誡、道德勸說、(三)限制孩子的行動或行為、(四)和行為造成的影響毫不相干的事。

以上簡介了自然或合理的後果,與處罰的不同,也歡迎大家持續互動討論,可以提出實際執行的疑問,我們可以提供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