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幼專欄] 帶孩子和大自然做朋友

優幼專欄,提供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以孩子發展歷程為核心的教養教育新思維
也歡迎父母於人文適性教育中心Facebook提問和討論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hdedu

文:人文適性教育中心執行長 趙介亭 (綠豆粉圓爸)

DSC05144

前兩天接受了兩本雜誌的採訪,不約而同地都問到如何讓孩子願意親近大自然、跟大自然做朋友

總結的來說,我認為最有效的三個方法 (三個都要同時存在的),就是:給空間、給時間、父母先示範

如果在兩年前就認識我的家庭,應該都知道當時的我,是一個很怕泥巴、很怕昆蟲、很怕大自然的爸爸

在當全職奶爸的前三年,我也以"孩子還小"做為給自己的藉口,於是孩子沒有什麼接觸泥巴、昆蟲、大自然的機會。

直到哥哥快四歲、弟弟快兩歲的某一天,我們走在剛下過雨的大安森林公園中,兩個孩子因為鞋子上沾到了泥巴,而鬧著說鞋子好髒,他們不要穿鞋子了。

這句話就彷彿奧運鐘響一般,我才猛然發現,我自己的恐懼,在不經意間,已經全然的複製到了孩子身上

我開始回頭想這三年的過程,的確我把大自然跟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道的高牆

下雨天:不可以玩水,會感冒!

泥巴地:不要去碰,很髒!

落葉堆:裡面會有蟲,不要碰!

看到昆蟲:尖叫繞跑......

可是我很認同,人是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人類是不能和大自然分開的,認識自然的人不會無聊......等等的理念和說法。

我當然不希望孩子跟我一樣,活到三十多歲,還怕泥巴、怕昆蟲、怕大自然呀!

於是我改變了我的做法:

下雨天,我說:「去玩水呀!」但孩子回答:「不可以,會感冒!」

泥巴地,我說:「去玩泥巴呀!」但孩子回答:「不可以,很髒!」

落葉堆,我說:「去玩落葉呀!」但孩子回答:「不可以,裡面有蟲!」

看到昆蟲,我說不出話,還是繞跑......

原來父母只出一張嘴是完全沒有幫助的,因為孩子也跟著有樣學樣地出一張嘴

改變,是需要勇氣、決心、和一群人的。於是我揪了10個家庭,一起從最接近都市的自然:大安森林公園開始。

我記得第一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我們帶了很大的野餐墊,帶孩子在草地上跑跳玩耍。

我也才發現,有孩子連乾燥的草地都已經不敢踏上了,原來都市孩子跟大自然的疏遠,不是只發生在我們家。

玩了一陣子之後,孩子的鞋似乎有沙子跑進去,果然又跟之前沾到泥巴一樣,孩子鬧著說他們不要穿鞋子了!

「太好了!」我心裡想,我說:「不然把鞋子脫掉吧!」

才天真地以為孩子就可以自在地赤腳在草地上奔跑跳躍呢!不到兩分鐘,孩子又回來了。

「草好刺喔!我要穿鞋子!」

我知道我再說什麼都不對,因為鞋子有沙,他們不想穿,但不穿鞋子,草地又很刺,我說什麼只會讓自己陷入兩難的困境而已。

「豁出去吧!」我心裡想,於是我跟孩子說:「不然我陪你們脫鞋子,看看不穿鞋子是不是跑得更快!?」

孩子聽到可以陪他們玩,什麼不舒服的感覺都不見了,不過我脫了鞋子後,才知道草地還真的很刺呢!

 

我們用了半年的時間我們才踏出了第一步,接著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我跟孩子一起認識了昆蟲、一起和大自然做朋友。

 

然而在觀察其他家庭的模式,卻看到了反而離大自然愈來愈遠的警訊。

很多家庭和孩子平常沒有接觸自然的機會,好不容易帶孩子到了大自然,父母很習慣性地找了一個陰涼的大樹或涼亭,就叫孩子自己去玩呀!

然後不出五分鐘,習慣在都市、科技、聲光生活的孩子,就會大喊好無聊了!

有的父母就拿出了手機或平板;有的父母扳起了臉孔,覺得孩子很不識相;有的父母指著旁邊自在的孩子,要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學著點:「你看OOO都不怕,你怎麼都不敢碰?」

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是願意接近大自然、還是遠離大自然。這就是我強調「給空間、給時間、父母先示範」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了。

給空間: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的環境,森林公園、自然步道、山上海邊。

給時間:同理孩子的恐懼和排斥,這次不行,換個環境再試試看,絕對不要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父母先示範:捲起袖子、撩起褲管、脫掉鞋子,跟著孩子一起在大自然裡遊戲吧!其實父母不用刻意設計活動,當我們願意陪伴孩子遊戲時,孩子就會成為創意遊戲設計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文有機體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