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作者:李坤珊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06日

十八個從兒童本位出發的幼兒實用教養守則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愛孩子,就從了解他開始

每一個孩子,都是個謎;每一個孩子,也都充滿著驚喜。

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及幼兒園教師、《親子天下》人氣專欄「家有學前兒」作者李坤珊博士第一本小小孩教養書。

生命的歷程實在太奇妙,看著眼前才幾十公分的小人兒,為人父母總不禁會想「將來的路會怎麼轉彎?有什麼樣的感動?又會影響到哪些人?」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然而,面對小小孩的哭鬧、跋扈、無理,該怎麼處理,才能不傷和氣的將孩子的情緒導向正途?兼備理論與實務經驗的美國幼兒園老師李坤珊,把日日與幼兒相處的現場觀察,整理出一篇篇幫助父母真正了解小小孩行為動機的文章。包括:

.孩子說謊怎麼辦?
.當孩子情緒失控,又摔東西又踢人時。
.見到人總是不肯打招呼……
.為何我家小孩講話「臭奶呆」?
.該不該學寫字?看英文繪本?
.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方法用對了,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作者簡介】

李坤珊

多數的教育教養書有兩個難題:專家不懂實務現場需求與狀況,理論美好但離實踐太遠;第一線的媽媽老師們,又太容易用「個別經驗」論斷「總體現況」,容易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偏誤。

李坤珊老師非常難得的兼顧了實務與理論: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畢業,如今仍持續在美國蒙特梭利體系幼兒園第一線工作。他把幼兒園中與幼兒日日相處的工作,當成實踐理論的田地,耕耘出教學的養分,她同時在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教導專業的幼兒園教師,如何從幼兒的發展歷程和需求出發,給孩子優質的學前教育。

【目錄】

Part One 品格
01 學得慢怎麼辦?
02 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
03 孩子說謊怎麼辦?
04 別逼孩子打招呼?

Part Two 情緒
05 疏通孩子的情緒
06 教出孩子的同理心
07 讓他成為體貼的小孩
08 帶領幼兒面對錯誤
09 當爸爸媽媽不再恩愛

Part Three 安全感
10 給孩子固定的生活時間表
11 過節,讓孩子與家緊緊相連
12 種下信任、有趣與感謝的種子
13 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Part Four 發展與學習
14 允許孩子說錯話
15 鼓勵幼兒探索寫字
16 看見幼兒的創造力
17 讀繪本學英文有用嗎?
18 培養自信的小孩


綠豆爸說:

我自己是在標準的華人家庭教養下成長的孩子,有著嚴父慈母的家庭、棒下出孝子的經驗,因此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會將童年的記憶應用在孩子身上。

雖然力行「親密育兒法」,但過去幾年,打罵、獎懲、威權、恐嚇...無所不用其極。

直到遇到了楊文貴教授,直到開始瞭解適性教育的內容,直到不斷思考「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於是打罵減少了,獎懲沒有了,威權盡量不用了,恐嚇盡量幽默了。

我常跟綠豆粉圓說,楊教授真是他們的救命恩人,不然兩個大概都還處在我的教養陰影下,過著「失真、偽善、無美」的童年 (關於失真、偽善、無美,已是台灣目前教養的普遍現狀,另撰文詳談)。

我也跟自己說,楊教授真是我的貴人,如果我仍繼續用上一代的教養方法,帶這一代的孩子,去面對下一代的未來,那麼我自己的家庭生活,大概也會很淒慘 (父母仗著身材的優勢打孩子,等孩子高過父母時,當然也可以回頭打父母)。

這樣的幸運和改變,我仍在「現在進行式」當中,同時也希望和愛兒思的家人分享這樣的改變 (辛苦但值得,畢竟是面對30多年的自己,和30多年前自己的童年),因此和楊教授合作成立「優幼部落」。

同時在適性教育中,我們瞭解要孩子在長大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然而在我和楊教授的時間考量下,一直無法以完整的論述,讓愛兒思的家人瞭解,如何以「不賞、不罰、不寵、不溺、不打、不罵」的行為準則,建立「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的適性教養共識 (優幼部落的理念)。

終於,在『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一書中,看到了以上的論述,具體而全面、理論且實務。

邀請大家一起共讀!


【01 學得慢怎麼辦?】書摘

「為什麼台灣和美國兩地父母問我的幼兒教養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父母來找我,整個談話重心,大部分都在表達他們的驚訝。他們驚訝自己的寶貝,居然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台灣的父母找我問問題時,起頭句通常都是:「他已經X歲多了,怎麼還不會?」不管是閱讀、畫畫、收玩具,還是禮貌和分享,每一件事都讓父母擔心。更別說他們從媒體裡,不小心聽到的:「如果你的孩子還沒開始就已太遲」這種種的威脅了。我常覺得,現代的父母好像是在驚嚇中帶小孩長大的。

以「尊重小孩」為價值觀的教養,是以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為前提的

欣賞孩子所會的和他表現出來的小小成就,就會驚喜孩子每一步的成長過程,就會相信並接納孩子每個時期的看書「能力」。相反的,以「兒童是小大人」為內涵的教養,指標放在已成熟的行為。所以成人在看孩子的一言一行時,會以成人的標準來檢測孩子。

其實我們還沒有真正熟悉「尊重小孩」的內涵。這個不熟悉,可能讓我們在執行那些五花八門的、進口的、宣稱重要的教養撇步時,驚慌失措。
這個不熟悉,也可能讓我們就以自己熟悉的操作方式硬套在新觀念上,甚至導致斷章取義的文化移植。結果呢?弄得我們喪失了常識(common sense),也愈來愈怕帶小孩

有一個四歲的小孩,跳到了工作櫃上,不肯下來。班上的一位老師,慢慢走到櫃子旁,輕聲細語的一直對孩子說:「請你下來,這樣好危險。」那個孩子一定是聽慣了這樣的「勸導」,充耳不聞,也置之不理。事後,我問那位老師為什麼會那樣處理?她回答說:「我想尊重小孩。」
接著,她問我:「老師,要是你,你會如何處理呢?」我半開玩笑說:「引導過一次還不聽的話,我會給他有限定的選擇 (limited choices),請他自己下來,或者我會像老鷹一樣,把他抓下來。怎麼下來,他有選擇;但要不要下來,他是沒有選擇的。因為保護幼兒的安全,是成人最重要的責任!

「尊重小孩」,尤其對幼兒,就是一個我們自以為懂,卻打從骨子裡是全新的觀念。「尊重」是什麼?第一步就是:「不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它是一種了解的努力,也是嘗試接納的學習。成人不但要想、也要努力了解現階段的幼兒能做什麼?是怎麼做的?先有了解,才可能接納現階段幼兒的喜怒哀樂、勇往和退縮,也才能斷定什麼時候要為孩子下決定。因為了解,成人才有可能學著如何「愛」現階段的幼兒。有了了解,你就會無法抗拒的愛上現階段的幼兒。

在我們的傳統隱形觀念裡,「幼兒」時期是個待「形塑」的黏土,是為日後成為大人的準備時期。既然「待形塑」、教養工作的重點就集中在:「它還不是什麼,所以讓我們想辦法把它變成什麼。」既是成人準備期,所有的成長軌跡都有缺失,都有待改正得更說穿了,我們是不是想在生命的初期,就為他樹立一個模子—一個父母想要的模子?但在「模子」的概念下,怎會看見和接納孩子真正是誰、真正想做什麼?甚至「現在」能做什麼?因此,許多台灣父母,才會憂心仲仲的焦慮幼兒還不會這個和那個。

在「模子」的概念下,我們也會失去「發現」生命的驚喜和熱情。因為,我們太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可以把站在眼前的這個幼小生命「從小看大」地看透。但生命的歷程實在太奇妙了,你不會知道站在眼前的這個身高幾十公分的小人兒,他將來的路是怎麼轉彎的?他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他有什麼樣的感動?他又會影響到哪些人?每一個孩子,都是個謎;每一個孩子,也都充滿著驚喜。假使有模子擋在孩子跟大人之間,那我們就無法發現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是這麼有趣、這麼迷人。

假如成為世界的公民,是我們對中小學孩子的教育目標的話,那我要說「成為自己」則是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幼兒從來到人間開始,他們是那樣一步步的發現:「喔,這是我的手嗎?我的手會張開呀?咦,我會笑喔?我一笑,他們就會好開心呀?」換句話說,幼兒的成長工作就是去發現有一個「我」,而我們成人的教養工作,就是去看見和成就每一個孩子「成為他自己」,因為他是獨特的、是良善的。

仔細數數幼兒的字彙量,一定不難找到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沒錯,就是「我」或「我的」。可千萬別把這個幼兒的自然現象,當成「人類本自私」的控訴!在人類成長的第一步裡,我們是從學會依賴,進階至獨立;是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其他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