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參加親子團體,孩子就會正向發展

文/趙介亭 (綠豆粉圓爸比)

日前接受PchomeKids訪談時,我聊到這幾年親子教養書籍和親子團體的蓬勃發展現象,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如此的發展,打破了現代都會小家庭教養上的孤立無援,提供孩子和父母相互支援、協助、互動的系統。

憂的是除了每本教養書籍、每個親子團體的風格迥異之外,許多書籍和團體仍然堅信和採用,100年前從動物實驗而來的「行為主義教養模式」,並以威脅恫嚇的方式,讓參與其中的家庭,誤以為不用行為控制孩子,就是沒有在管教孩子。

更令我擔心的是,不少親子團體名為「親子」,實則為媽媽在聊天,放孩子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競爭;以及不少親子團體實際淪為「才藝補習班」。

我想在教養孩子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孩子的心理與發展,才能適時適性的提供孩子適當的環境和資訊。

我們採用的是艾里克森 (Erikson) 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在立論基礎上是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接觸互動而成長,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一方面由於他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 (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 獲得滿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會的要求 (要求他必須遵守社會規範) 與限制 (限制他不可率性而為),使他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困擾,艾里克森稱此種心理困擾為「發展危機」(摘錄自 教育心理學,張春興)。

我們目前在努力的,也是展賦書院的首要目標,就是協助孩子渡過每個階段的發展危機,找到自我調適之路後,使危機變成轉機,而邁向整體性的自我。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論分為八個時期,我舉前四個時期:

期別 年齡 發展危機 發展順利者
的心理特徵 
發展障礙者
的心理特徵 
1 0~1歲 信任 / 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不安
2 1~3歲 自立獨立 / 羞怯懷疑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3~6歲 主動 / 內疚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 / 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我們必須先有共識的是,孩子的「生理年齡」不一定等於「心理年齡」,正如同目前社會上許多20多歲的大學生,行為舉止仍與10歲的小學生無異。我們所努力的,是讓孩子的「身心同步」,在每一個階段得到充份的滿足後,沒有缺憾的長大。

回過頭我們來思考,親子團體的why / when / who / where / what:

【WHY?為什麼要加入親子團體?】

家長必須很清楚的瞭解,加入親子團體的目的是什麼,是幫孩子找玩伴?還是自己需要尋找聊天的對象?如果只是自己需要聊天,建議可以參考國外的經驗,他們一週會有一天晚上,把孩子交給老公照顧,然後這群媽媽就相約做想做的事情,畢竟全天照顧孩子也是件很勞心勞力的事情,也是需要放鬆和休閒的。但若是在親子團體中,置小孩於不顧,而家長大聊特聊,似乎就本末倒置了。

【WHEN?什麼時候加入親子團體?】

其實孩子在3歲之前,最需要的是父母充份的依附、以及適時的放手獨立。

當孩子依附充足後,就會開始探索自我的能力,看到東西就想摸、就想放嘴巴,正是孩子利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探索世界。

當孩子探索充足後,就會開始對玩具產生興趣,從玩具的操作過程中,自我挑戰、學習規則與規律。

當孩子玩玩具的需求滿足後,才會開始對同儕產生興趣,從玩具的操作,轉為與同儕間的遊戲與互動。當這個需求出現時,再加入親子團體也不遲。

而且基本上,人類是團體的動物,而自己的家庭、鄰居、親戚、朋友就是一個不小的團體,所以就算沒有加入親子團體,孩子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與他人的應對、社會的規範...等,家長也不需過度擔憂孩子失去團體生活的能力。

反而過早進入親子團體,容易造成幾個孩子之間,因為想探索或玩同一樣玩具,而產生爭搶、推擠的狀況,而家長可能又要求要輪流、要交換的成人禮儀。幾次下來,孩子會忘記原本探索的需求,而產生自我防衛、甚至攻擊的機制,這對孩子的心理反而是一種折損。

【WHO?親子團體的成員?】

學齡前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家長在家庭中的教養模式,而團體是由人所組成,因此在進入親子團體前,務必要「挑人」,找到和自己教養理念相近,有著同樣目標的團體再加入。

如果家長是不贊成打罵教育的,就不要加入一個支持打罵教育的親子團體;如果家長是希望孩子多玩多遊戲的,就不要加入一個充滿課程的親子團體。

此外如果家長本身就是親子團體的主辦人,如果遇到不適合的家庭加入,更要即時的與對方說明並要求調整,甚至要拒絕對方的加入。

【WHERE?親子團體的距離?】

儘可能以住家附近,走路或騎車在10分鐘以內的團體為優先考量。除非親子團體有很強烈的因素,非得大老遠的去參加 (像目前展賦書院在板橋),而在往返的交通路程上,家長也要將其設計為愉快的,如果是坐捷運或公車,可以帶個故事書、畫畫本或小遊戲,讓孩子在路程上有事可做,降低可能產生的衝突和情緒。

展賦書院的目標,是在每個社區都有基地,讓大家可以就近參與,只是孩子的成長無法等待我們一切就緒後才開始,因此我們先以板橋為中心出發,當某個社區凝聚足夠的家庭後,就會開設展賦書院的分校,而展賦書院也不只是支援學齡前,目前整套從0~18歲的十八年教育模組都已經在實行當中,只待我們逐步推廣。

【WHAT?親子團體做些什麼?】

如果孩子在3歲以下,其實親子團體最主要是提供充足、多元的玩具、遊具讓孩子操作即可,將孩子之間不成熟的互動降低,鼓勵孩子與媽媽一起玩。

當孩子超過3歲,親子團體可以帶領孩子進行感官的探索,由於住家的環境多是為大人而設計,不太適合孩子的探索,因此會建議多利用戶外的公園、草地、遊戲器材,鼓勵孩子探索的事情,要多過禁止孩子的事,才能讓孩子的探索充份滿足,進而能夠學習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

如果在親子依附、玩具探索、感官探索都滿足後,孩子就會產生對同儕的興趣,此時可以安排趣味的遊戲和活動,但要避免比賽、輸贏、分數,因為孩子尚未成熟去面對這些額外的規則,這個階段是讓孩子在與同儕的互動遊戲中,感到快樂和滿足 (通常輸的一方很難快樂,因此要避免)。

這些都做到時,孩子那無窮無盡的好奇心會湧現,此時再依孩子的興趣,安排主題式或領域的學習也都不遲。記得,當孩子的情緒穩定、性格成熟、並擁有求知欲時,孩子的學習是事半功倍的。

目前觀察最令我難過的,是孩子過早開始學習,而且是大量、長時間的「餵食教育」,造成孩子還沒5歲,學習胃口喪失;或是孩子習慣被餵養,而失去了主動探索與學習的能力。

 

以上是我這四年全職奶爸,以及兩年參與和運作親子團體的觀察與分享。愛兒思親子玩學家族,會搭配著人文天賦開展協會的成立,和楊文貴校長共同合作展賦書院,協助每一個有心有意願的家庭,帶好每一個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