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豆粉圓爸比 (http://ils2010.pixnet.net)

前陣子,臉書上流傳著一篇「瑞士小孩不尖叫」的文章 (連結:http://www.wretch.cc/blog/gillianshih/9090723),如同多數教養文章一樣,形成支持與反對的兩極化聲音。

日前,佑佑皮皮的爸爸也在部落格寫下了『我評這篇「瑞士小孩不尖叫」被轉載的好文』(連結: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0581855),當中的論述相當值得深思。

自己擔任全職奶爸四年,經營部落格也一段時間,我很少書寫關於教養的文章,不是自己沒有想法、沒有理念要闡述,而是因為我深刻地體會到,每個孩子、每對父母、每個家庭的獨特與不同,沒有任何一個家庭的教養觀念和方法,可以複制給另一個家庭。

因此,我用最耗時耗力的方式,從網路虛擬世界出發,經營真實的親子團體,藉由和孩子的相處、和父母的互動,或許可以提供一些些適性的建議。

那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實在是今天的印象深刻到,我在當場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將這段孩子尖叫的「史實」公諸於世,讓我們重新去思考,究竟孩子為什麼尖叫?如果要找出罪魁禍手,到底是孩子?還是父母?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聽完音樂會的我們,在迴廊的漢堡店享用午餐,此時我後方傳來了小女孩的啜泣聲,接著聽到男生(應是爸爸)的聲音說:「五分鐘後再喝」。

接著,小女孩從啜泣,漸漸變成哭聲 (文字實不易表達音量大小,就是漸強的意思),爸爸仍然說著:「五分鐘後再喝」。(我很好奇到底什麼飲料需要等五分鐘?)

再來,小女孩從哭聲,直接變成嚎啕大哭,我回頭瞄了一下,小女孩自己坐在爸爸和媽媽中間的椅子上,此時爸爸媽媽都沒有語言的回應。

然後,小女孩從嚎啕大哭,再加上嘶喊的尖叫,許多桌的客人都轉頭望向那個家庭,此時媽媽將小女孩抱到自己身上。

傳來爸爸的聲音:「只喝一口喔!」接著片刻的安靜,我們繼續吃著手上的漢堡。

沒多久,小女孩直接從嚎啕大哭+嘶喊的尖叫開始,每次的尖叫聲,都讓我的心糾結了一次。

傳來爸爸的聲音:「不是說只喝一口嗎?」(我很好奇到底什麼飲料只能喝一口?)

小女孩沒有停止嚎啕大哭+嘶喊的尖叫。

傳來爸爸的聲音:「妳再哭,我打妳喔!」

小女孩沒有停止嚎啕大哭+嘶喊的尖叫。

爸爸說:「我打妳喔!」總共3次。

小女孩沒有停止嚎啕大哭+嘶喊的尖叫。

後來小女孩的哭聲停止了,我好奇的再回頭瞄一眼,小女孩手上握著一罐我很好奇的飲料在喝著。

故事說完了。

為什麼孩子要尖叫?

是孩子的個性不好?是孩子的品格不佳?是孩子任性耍賴?是孩子情緒障礙?

是父母沒有認真教養?是父母放縱不理?是父母尊重孩子?是父母過度寵溺?

從這個故事看來,關鍵點是那個神奇的飲料。

但飲料沒有生命力、也沒有魔法,是不可能左右孩子的情緒的。

因此我們必須看待的是,父母在每一個時刻段落的處理方法。

從故事的最後往回看,父母採取了幾項教養方式:

A. 威脅恐嚇 (妳再哭,我打妳喔!)

B. 強人所難 (只喝一口喔!不是說只喝一口嗎?)

C. 無理要求 (五分鐘再喝)

在接下去之間,我們必須插撥一個觀念:孩子強烈的情緒張力 (大哭、尖叫),對孩子的身心靈,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和影響。

而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都希望孩子「沒有傷痕的長大」吧!?包括身心靈都沒有傷痕喔!

如果同意這個觀念,那麼孩子尖叫的問題,父母當然必須盡全力去協助和解決。

無可厚非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聽話、可以遵守約定。但往往忽略了先去思考,這些話、這些約定的必要程度有多高?

如果,父母在第一時間就給孩子喝那個神奇的飲料,會不會就沒有後續的故事?

如果,那個神奇的飲料就不要出現 (父母不買或不拿出來),會不會就沒有後續的故事?

父母若習慣建立自己的權威感,而對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要求,孩子自然會找到相對應的回擊工具,像是大哭、尖叫、打人、咬人。

而父母面對回擊工具,若又不能堅定立場,而採取退讓的姿態,反而讓自己的權威盡失,甚至讓孩子更懂得如何操弄父母的情緒,以達到自己的需求。

幼兒看似複雜,實則求「生存」而已,生為溫飽,多數家庭都能滿足;存為存在,多數家庭則盡其可能的打壓孩子的存在感 (只為了凸顯大人的存在感?)

我們談的適性教養,就是尊重「孩子的存在」,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孩子面對自然而合理的結果。

上述的故事,態度不見溫和、更沒有堅定,而事情的起因就不自然,更無法有合理的結果。

有些人認為不打不罵不責備,就是不管教,從這個故事看來,父母又罵又責備,還威脅要打了,就是管教嗎?就是有效能的管教嗎?孩子的性格穩定了嗎?父母的地位確定了嗎?

想想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