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 愛兒思Facebook線上讀書會-5/4(三)

處罰,是人為的結果,不是自然而合理的~~呵~~但還真不容易

說實在的,愈觀察愈覺得,華人還沒有準備好「真正的民主和平權」,以現階段,我會將一些文化因素列入教養的考量

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的挑戰」和「虎媽戰歌」二者間找到平衡點~~

對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一章引用的「孩子謝謝你」一書很感興趣~~
作者提到了寫書的五個目的:

第一、透過寫作的過程,進行自我深刻且全面的檢討,不僅僅檢討我們對威威的態度,更要深入剖析我個人在思想、性格、與行為上的點點滴滴。一方面是一種自我的心靈治療,一方面則是讓自己更加的靈台清明。

第二、透過徹底的剖析自己,讓我們的子女能夠很清楚的了解,他們父親一切作為的來龍去脈,以降低親子之間的誤會。

第三、當我很清楚的釐清自己之後,我的子女也能夠透過我,增加他們對自己的了解,畢竟他們也繼承了我們的基因,更可以作為他們以後為人父母的參考。

第四、我們希望透過清楚呈現我們家的故事,可以給天下的父母作為參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也給天下為人子女者,認識父母親情的一扇窗口。

第五、本書同時提出一些我在成大的研究成果,來佐證我所觀察到的社會變遷。西方根植於基督教所產生的個人主義,正在以我們很難適應的速度,取代我國固有的家庭倫理。這正是現在我們社會上,各種親子問題之所以發生的根本原因。

http://mandymami.pixnet.net/blog/post/28344872
親子天下的總編輯,曾以「民主威權型父母」,在討論台灣的教養平衡點~~

有機體,就是不斷地改變,何況是有思想的人類,以及富有創意的孩子呢~~

很想聽聽大家對教養的「原則和堅持」

我覺得大家被「標準答案」給束縛住了,會尋找一種方法、一本書、一間學校,然後放孩子進去,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會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孩~~

我在臉書的另一篇對話,也在討論類似的事情,大家把教育的問題,怪罪政府、社會、甚至人本基金會,這有何用?
傳達給孩子的,又是怎麼樣的價值觀?
「教育=學校」的觀念需要重新省思,「教育=生活」的概念或許更為貼切。
星期一我稍微提到紀伯倫的「先知」,是因為我感覺很多父母,拿第一句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做為不教養的擋箭牌。
「孩子不是你的,那是誰的?」華人世界的文化,家庭的連繫是很緊密的,孩子長大成人犯了錯,家庭真的能置身事外嗎?身為父母的真的不會痛心嗎?
如果孩子和我們會有一輩子的連結,豈能不認真看待呢?

愈觀察愈發現,這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問題。台灣的工作,似乎還是處於「勞力密集」的年代,用時間、用生命在換錢,換得房子、車子、存款,卻丟了家庭、配偶、孩子。
值得嗎?

回過頭看那則新聞,我太太幼稚園的小孩,多數睡覺時間是晚上11~12點,而睡前和家人一起做的事,是看連續劇。
上次楊校長說孩子可以在8點洗澡、9點睡覺,也引發多數家長的不可思議。
我印象很深,在我小學的時候,媽媽強制全家都不看八點檔,讓我九點一定要睡,很自然的,我大約六點就起床了,七點出門上學,時間相當充裕。
我同意洪蘭教授的「讓孩子睡飽」,但我不同意政府貿然實施任何教育改革措施。
如果彈性上下學,實際狀況一定會是,安親班要加開早上課程,讓孩子七點就先去安親班,然後由老師接送上學,對嗎?
我上週和家人逛花博閉幕,晚上9:30回到汐止,看到小學生才從安親班被家長接走,好難過~~

我們力量很小,但願意做給大家看,讓大家知道,爸爸可以帶小孩,家裡一個月4、5萬元是可以活下去的,孩子的童年就是要一直玩,就算要學習也是要有趣的~~

生理的需求一定要先被滿足,才能再談下一步的教養~~

我們滿足了前半段,現在正在努力後半段~~團體共學和資源分享~~

很多人說很佩服我對孩子的用心,但我都會回應,其實是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要整天還在為了孩子操煩呀~~

我自己的概念是,我們都要給孩子這麼多的時間和關注,現在給,將來就輕鬆;現在輕鬆,將來是要還的~~和江湖的道理相同~~

孩子就是反映生活經驗的累積~~真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

我的另一個概念是,自己的壽命是無法控制長短的,所以要趁還活著的時候,多享受人生~~企管界最愛說: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用在與孩子相處亦然~~

當整體環境向下沉淪,所受影響的,一定是每個家庭。
原本靠一己之力,是無奈與無助的~~
現在有一群同路夥伴,就會覺得充滿力量~~

「慈母」的定義需要重新釐清,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並不等同於直升機父母。給孩子適當的環境,並不等同於呵護孩子到極致。
每件事情對孩子都有「代價」,要先考慮這樣的代價,孩子是否承擔的起?
楊文貴教授在上次的課程中,對於大家普遍認為,因為孩子長大要面對XXX,所以趁兒時就先面對XXX (XXX可填入獨立、人性、挑戰、衝突...)
他舉了個例子,如果我們三年後要搬家到機場旁邊,因為機場旁的噪音很大,所以我們從今天就要開始每天聽轟隆隆的噪音?
許多教養的觀念和做法乍看之下相當有理,但我們往往忘了加入「時間軸」,也就是孩子的年齡。
楊教授另外提另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籃球是很好的運動,那我們就讓三歲小孩上場打籃球吧 (我想他是說全場的那種),可以嗎?不行嗎?當然不行,三歲孩子的肌肉、骨骼、大腦、心靈都還沒到可以進行籃球比賽的年齡。
教養、環境、同儕亦是如此。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假早熟」的孩子,十歲的年齡,配上冷漠的神情、滿腔的不滿、隨口的髒話,但他們真的成熟了嗎?還是他們的心靈,反而還不到十歲呢?需要更多的呵護、關心和愛呢?
這樣的孩子,絕對不是「慈母」所教養出來的。

我們最近常在聊,所謂「極度的寵愛」跟「溺愛」的差別在哪裡?
孩子需要極度的寵愛 (我們大人不也是嗎?) 但不需要溺愛。
但我相信,願意思考這兩者不同的家庭,就不容易走到溺愛的方向去了~~

大家經過這樣的學習,對教養會產生壓力感嗎?

如果有壓力,是來自於和孩子的相處之間?
還是來自於週圍親朋好友的不認同?

我們以前在企管界,都說會有一群人像「水鬼」一樣,自己想打混,看到認真的同事,就要想盡辦法拖他下水一起混~~
放在教養上亦然~~

教育、教養都不是誰要說服誰的~~我們提供我們接觸的資訊、想法、資源,至於怎麼做、怎麼想,那是每個家庭的修練了~~

記得加入「時間軸」喔~~把孩子的年齡考慮進去~~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