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 愛兒思Facebook線上讀書會-4/25(一)

這個家訓似乎和文化有關,我自己似乎也習慣如此,但在瞭解所謂的「放大增強效應」後,就會提醒自己要常鼓勵孩子~~

孩子往往會照著父母口中的形象邁進,「你怎麼那麼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你是豬喔~~」...
孩子就真的會變笨、變成什麼都不會、變成豬...

我們正在努力肯定孩子的能力,努力用孩子的年齡來看他的能力,努力不用大人的觀點來評斷孩子的努力,好努力呀~~

我爸就說:兒子是用管的、孫子是用寵的~~

現代的各種教養書籍和觀念,已經到了相互矛盾的地步,而我們的養成教育,沒有讓我們擁有「思考辯證」的習慣,因此往往走到兩極化的教養態度。我們正努力尋求當中的平衡點,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父母一定要走過自我療癒的過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原生家庭,才有可能以新的觀念和做法來教養下一代...

楊教授在星期五的課,一直提醒我們,要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充足的關注、陪伴、參與、互動

「孩子的挑戰」一書的P.48:讚美,用以作鼓勵,必要謹慎使用。
這是我想提醒自己和大家的,我們往往分不清楚讚美和鼓勵的差別~~

「如果孩子視讚美為獎賞,少了它就會變成輕蔑」~~

這讓我聯想到在親子團體的活動中,不少主帶媽咪會使用「乖乖聽完故事,就有貼紙或糖果」的策略~~

這會讓孩子的焦點放在後面的「獎賞」,而忽略了聽故事本身就是一項極大的幸福 (尤其是親子共讀,那是多麼幸福的事,何須其他的獎品呢?)

這就和先生忽然買了一束花送給太太,太太的第一個反應是:你是不是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情~~
有異曲同工之妙~~哈

我自己觀察所認識的孩子,都有經歷過「自以為無所不能」的階段,因此我覺得人類天生是沒有自卑感的,自卑感是外來的...

或許父母要先幫助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夠幫助孩子喔~~

推薦黃淑文的「最長的辭職信」一書,可以跟隨作者的文筆,來一趟回顧自己生命的旅程,進而活出自已的靈魂~~

我個人對書單的建議是:
在認識各種教育理念、實驗學校之前 (例:種籽手記、移動的學校...)
要先瞭解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例:學習革命、慢的教育、讓天賦自由...)
但在瞭解教育之前,要先瞭解自己的孩子及教養的互動 (例:孩子的挑戰、媽媽的讀心術...)
但在瞭解孩子之前,要先瞭解自己 (例:最長的辭職信...)
因此我會建議從下往上閱讀,呵~~個人淺見

我家也是類似情況,所以我爸笑問我,現在在家帶小孩,是不是在補當年父母不在身邊的遺憾呢?~~
因此我覺得,往往我們會帶著上一代的模式傳給下一代,或是用極端的相反來傳給下一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