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 愛兒思Facebook線上讀書會-5/11(三)

合理的結果,很容易被大人誤用,以書中吃飯的例子,很容易變成大人的威脅或懲罰

「常規」往往是由大人的角度來看待,忽略了兒童發展的程度和能力,例如會要求孩子吃飯不要掉飯粒,但忽略孩子可能才2歲..

父母必須重新認識「人類」,瞭解人類的發展、能力、時程,並依自己孩子的狀況,調整大人對孩子的認知~~

而且往往孩子面對這樣莫名奇妙的懲罰後,就會用大哭、尖叫來回擊,然後讓大人也面對了自然而合理的懲罰~~

學校如工廠,學生如產品,教學如作業線...可惜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

上週四因為媽咪身體不舒服,因此我們臨時向雲門生活律動請假。粉圓哭喊著:「我好想去上課哦~~」雖然最後他留在家裡陪媽媽,但讓我震撼到的是,如果孩子對於學習的強烈欲望,能夠一直保留到10歲、20歲、30歲...,那麼世界一定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對於學校教育的感覺是,學校、家庭、社會,牽一髮動全身,不是一位校長、一位老師、一個地方政府,做出單一考量的改變,就能讓教育往正向的方向發展

家長若仍抱持著「教育是學校的事」,仍執著於自身的工作收入與成就,仍盲目於工作時間的超長,那麼學校教育在時間上是無法進行調整的。改變,只是讓安親班的營業時間、項目變多而已~~

是的,我們選擇自學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保留孩子某些與生俱來的能力,不要被一套無謂的遊戲規則(升學、名次、分數、考試...)給摧毀、給麻木了~~

以我最欣賞人文的「有機體」概念,我所認知的有機體,就是「以變來應變」,但若多數家長,期待的是「不要變動」,那麼和學校的理念,就會產生很嚴重的拉扯了~~
觀念上的方向不同,更不用談到下一步的教學、課程、時間規劃了~~

楊教授上週五和我們談到「適性教育」和「適性教學」的差異,我到今天,還沒有想出真正在教學中,能夠落實適性教育的方法...或許PBL、專案、主題模式是可以解決適性教育與教學大體的落差,但還是有孩子跑太快、有孩子跟不上的問題~~

若以「學習動機」做為前提,讓我回想到小學一年級,我可是一大早六點就準備好要上學了(所以回推前一晚大約九點就睡覺)。然後到了大學一年級,我則是一大早六點才準備要睡覺...差別在哪裡?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胃口...

排除所有外在因素,如工作時間、夜間娛樂...等,我認為每天早睡早起是可能的。但偏偏現在是許多的外在因素,影響著家庭、父母和孩子...

上課遲到的自然合理的結果,就是孩子錯失了遲到時間的學習,但前提是,孩子認為那段學習是值得學習的~~

利用懲罰讓孩子準時到校,是目前多數學校的作法,但換來的是精神渙散的學生,沒有注意力的學習,似乎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這讓我想到以前高中的補習生涯,因為覺得補習班教的很有用,所以如果遲到或缺課,自己還會找假日,乖乖的去看錄影帶補課~~

如果要老師去同理,因為家庭因素睡眠不足的孩子,然後要老師找出對策,可能會很難喔~~

因為關鍵人物應該是家長,是家庭生活與作息...換個角度來看,就算把上課時間改到10點、11點,仍然會有遲到的學生吧?

或以我們目前在進行的線上讀書會為例,大家的確可以事後閱讀這些文字記錄,但卻少了即時互動時的大腦運作產生的創意、想法和概念~~這就是遲到的自然合理的結果~~哈

或許可以有個「旁聽區」,讓遲到的孩子,可以先稍微瞭解一下目前進行的內容,然後趁休息時間(理想應該20~30分鐘會有段小休息),由老師或同學,跟遲到的孩子說明剛才的狀況,讓孩子能夠在下一段跟上~~在閱讀區自行閱讀,那乾脆再晚一點來學校就好啦??

先探究遲到的真正原因,然後尋求解決方法,若真的無法解決(例如孩子每天要從台中到人文上課,那可能真的會遲到),那麼除了輔導轉學之外,或許可以採用怡伶說的(2)跟孩子說明清楚若不能參加練習的因果~~

我們最近常聊到,家長只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回應甚至處罰,而忽略了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才是關鍵~~上述遲到、規範、輔導、悔過...,也只是對於孩子的「行為」在做處理,而忽略了遲到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一個熱衷學習的孩子,可能因為家庭因素必須遲到上學;或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每天準時上學,卻無心學習。哪個需要輔導?

對於遲到的規範和處置,會不會是學校單方面的「專業的傲慢」呢?

因為學校最大,所以學生不聽學校的,就要被懲罰??

學校有肚量接受,學生最大、以孩子為核心主體的教育嗎?

幾點上學,如果是由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四方共同約定成章,那麼它就有其意義,所謂承諾與負責任的教育意義~~

「所以把「人文家長合夥人」的因素加入時,你可以提出什麼樣的策略來解決我剛剛列舉的「遲到」問題?」
家長必須瞭解孩子的睡眠時間、生理時鐘,對孩子的學習會有怎樣的影響。並站在老師的立場設想,孩子遲到會不會影響老師教學。站在同儕的立場設想,孩子遲到會不會影響其他孩子的學習狀態?

我還沒想到的適性教育和教學如何取得平衡點~~瑟谷學校是我目前看來,在適性教育和教學中較為均衡的體制~~

但適性教育和教學當中,還卡住了「學什麼」「怎麼學」的關鍵因素,以瑟谷學校為例,他們允許孩子一年級進學校,一整天、一整年都在打電動玩具。他們也允許一個孩子,每天帶著釣竿上學去釣魚,一釣就是九年...台灣的家長和學校,有空間接受這樣的教育嗎?

因此當制式的課程綱要,要用適性教育的概念來執行時,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站在老師的立場與學校的立場,該有何思維呢?」
老師和學校,就是讓學習有趣、有意義、有吸引力,讓孩子覺得不學很可惜~~

我自己的思考,這A+B的型態是水火的局面,要不水火不容、要不水沒了、要不火熄了~~很難兼顧~~

我自己的判斷,是人文實行適性教育的機會愈來愈小,因為現在有太多的家長,是「慕名而去」,而不是「理念相吸」的了~~

以我目前的瞭解,「天賦」仍有極大部份的因素,來自於後天環境,因此學校不是去服務家長,而是應該要聯合家長去尋找、去營造讓孩子天賦得以發展的機會和環境...
但「基測」,絕對不是讓天賦自由的好管道~~

我們之前做了相當多的功課,包括參訪,從報章雜誌瞭解,從就讀在當中的學生和家長口中瞭解人文,原本已抱持著非唸不可的決心~~

但楊教授要我們重新思考,學校和教育的關係?適性教育和人文的關係?是不是那麼絕對、那麼等號?

人文當時創立的學生出走潮,若能再度發生,就是這個學校仍在覺醒的表徵...如果只是學生愈來愈多、週邊房價愈來愈高,那麼或許就是另外的表徵了~~

我所理想中的「教育專業」,是有其堅持和理念,雖然五十年後回頭看,這些堅持和理念不見得完全正確,但至少在當下,教育專業者是以現況做出決定,而不是人云亦云,用多數決的方式來改變教育方向的~~

基測,會有其適合的孩子,但若50%的家長,都要求孩子擠入5%,那就是不正確的要求了~~因為那是不可能的呀~~

我們上週看了逸帆「不想考基測」的新剪輯,當中的男同學,在9年級時意氣風發的聊教育。卻在考完基測後,對基測的現況妥協,甚至要逸帆不要推銷他不要考基測(唸高中)的想法...看完後我們相當沉重~~

人類有適應環境、求生存的本能,但這環境若是升學、但這生存若是基測,那它的意義何在?的確,孩子和家長是會去妥協、接受、面對...但人生就這麼一次,15歲就這麼一次,除了基測,有沒有別的選項呢?

我和同行家長聊到這件事,我說人類的本能,當我們選擇接受一件事情(例如基測)後,我們會在潛意識中說服自己,並形塑不可動搖的信念...

我的孩子若進到一般的學校,我很難克制自己不去要孩子「求勝」,因此我只能避免進去這樣的環境~~就有點像賭場一樣,踏進去,能不玩的人有多少?

當天和逸帆午餐時,也是不少家長針對考大學、學歷、文憑在尖銳的質疑逸帆...還好他夠穩...不過我覺得,這些家長是何必呢?

為何不能尊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呢?為何一定要拉回自己心中所屬意的才是正軌呢?

最近在閱讀「沒有教科書」,談澳洲的教育,其核心和目標,就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因此澳洲的技職教育和高中,是呈現7:3的比例,反觀台灣,似乎唯有大學學歷才有活下去的機會?

我自己的判斷,在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合作」甚至跨領域、跨文化、跨人種的合作,會是整個世界的主流,唯有具備「合作」的能力,才能談到「競爭力」

現有的學校教育,的確沒有合作,而是惡性競爭~~

由於世界變化太大,以致於太多事情「未知」,而父母對於未知的恐懼,導致希望孩子走一條已知可以溫飽的道路(例如公職),這不能岢責,但會不會浪費的孩子的天賦與能力,這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最近我的手機來電是張雨生的「未知」,正是不斷提醒自己的勇氣:「讓未知孵化我不渝的信仰 堅持在浩瀚人生巨流裡前航」

其實我相信「適性教育」它已經不是實驗,而是可以被落實了 (畢竟國外已有20年以上的經驗了),是家長的盲點(參見嚴長壽新書)造成教育的共錯結構

第1章醒醒吧!家長
盲點一: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教育應該不一樣 作者:嚴長壽

學校、老師可以是教育的協力者,但家長絕不能置身事外...

☆ 政府與產業緊密結合,將「需求」與「資源」平等落實在教育制度裡,使得人盡其才。
☆ 澳洲教育傳承英國教育體系,但教改參考美國教育理念,形成日後以「核心能力」為主軸的教改計畫
☆ 打造世界級課程教育綱領,納入多元文化
☆ 2006-2008年世界品牌調查中,澳洲連續蟬聯世界第一,而教育是主要評比的五大項目之一。
☆ 教育,是國家的未來-----澳洲教育體制與各行各業通力合作,讓澳洲發展出優質與均衡的教育。
☆ 重視職業教育,對澳洲經濟起飛貢獻頗多。
☆ 澳洲教育制度,讓澳洲人民縮短求學時間,又無限延長求學時間。
☆ 境內三分之一的大學名列世界兩百大名校。
☆ 中小學生在世界PISA的競賽,科學與數學領域,在英語系國家始終名列前茅。
☆ 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集中在醫藥及生物科技領域。
☆ 百分之七十的澳洲高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職校就讀,打造出社會上「百業平等」的風氣。
☆ 澳洲的幼稚園教育,以遊戲導引孩子們學習的教學框架,廣受亞洲許多國家學習,爭相參訪的國外教育單位不斷。
☆ 平均且優質的教育產業,於二○○八年替澳洲帶入一百六十六億(約四千九百八十億新台幣)的外銷收入。
--「沒有教科書」:給孩子無限可能的澳洲教育
作者:李曉雯、許雲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兒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