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啟動孩子的五感學習」,這不是補習班的招生廣告,而是我在閱讀《瑞吉歐》相關書籍後,所得到的心得和執行的計劃。

所謂的五感,我的定義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體覺(面對可以吃的素材,還可以加上味覺)。眼、耳、鼻、手、腳、身體,本就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大的禮物,尤其在孩提時期,各項感官無不張大著,期待更多的訊息、刺激與新鮮事的進入。父母在此時只需要適時的引導與適當的提問,孩子便能從感官接收後,進而思考、分析、與組織,融入在其大腦的記憶中。

以孩子最常玩的滑梯為例,以前我只是提醒他們要注意遊戲的安全,以及要排隊、禮讓等基本禮儀。現在則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知識性和感覺性的問題,以大安森林公園的新滑梯組為例(網誌),我會問:「哇!有好多不同顏色的滑梯呢!你能告訴我有哪幾種顏色嗎?」「你想先從哪一個顏色開始溜呢?」「你剛才溜的是直直的滑梯?還是螺旋轉轉的呢?」「你覺得哪一個滑梯最快?哪一個最慢?」「哪一個最高?哪一個最低呢?」「你最喜歡哪一個滑梯?為什麼呢?」「和石頭的溜滑梯(舊的那組)一不一樣呢?有哪裡不同?」

2010-1-4 上午 11-52-32.JPG

當然上述的提問,絕對不是打斷孩子的遊戲、然後把他抓到旁邊來問的(這樣他們大概不想回答)。而是在過程中,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後(像是讚賞他又挑戰了以前不敢的滑梯、或是鼓勵他溜的好快之類的),自然而然的提問句。不過在如此動態的遊戲過程中,孩子往往只能回答簡短的答案,因此我還會在中場休息、補充水份時,提出比較需要思考、邏輯和比較性的問題。

我發現這麼做的好處,除了讓孩子在遊戲中觀察外,也可以避免孩子只顧著衝滑梯,到最後幾近失魂的狀態(就是會臉紅紅、眼神空洞、只顧著一直衝一直衝)。

除了動態遊戲外,靜態參觀更是五感學習的絕佳時機,像我們昨天探訪的「艋舺 剝皮寮」,雖然其歷史意義對孩子而言過於陌生,但剝皮寮的舉目所及,都是孩子平時所接觸不到的景象,因此除了大範圍的整體欣賞外,我更加提醒二兄弟在細節的觀察上。

2010-1-19 下午 04-38-44.JPG

整體欣賞我的提問有:「這是很老的房子喔!你覺得它和我們住的房子有什麼不同呢?」「它有什麼顏色呢?」「屋頂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牆壁摸起來是什麼感覺?」「在老房子裡面有什麼味道嗎?」「(鄉土教育中心有顆盛開的桂花樹)你來聞聞看,好香喔!」

像戶外擺放著一艘淡水風情的船,以前我們大概就是說:「這是一艘船,來站好照像」;這回則是藉由其魚形化的著裝,讓孩子去尋找其符合魚的特徵,並且由魚的眼睛定位船的前後方向。(可惜一旁正在拍攝電視劇,為不影響其收音,我們的觀察草草結束,否則可以添加更多思考、知識、和邏輯性的問答)

2010-1-19 下午 03-04-48.JPG

不僅頭上的屋簷、牆上的裝飾,剝皮寮連地面都大有文章,像其中一塊由長方形紅磚組成的地板,上面印有TK和S的英文字,我們便玩起了尋找S的遊戲(因為比較少),經由眼睛觀察和手的觸摸,單純的地板也能成為我們的教材。

2010-1-19 下午 03-11-00.JPG

不過說實在的,這樣和孩子的引導與互動,對大人而言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為沒有制式的教材、也不會有標準答案,而是要順著孩子的思緒走,並且即時的在環境週遭找尋新的訊息。

但隨著五感學習旅程的進行,孩子的感官就會像雷達一樣開啟,漸漸地會換成孩子搜尋到新鮮的人、事、物來與大人分享(像綠豆就發現這裡的門牌是在地上呢!),而大人則可以視孩子的程度,漸進式的提供相關的知識給他。我相信這樣的五感學習歷程和經驗,勝過乖乖坐在教室中、只用眼睛看文字、耳朵聽聲音的方式。

2010-1-19 下午 03-54-34.JPG

甚至在《瑞吉歐》的書籍中提到,只要找到一顆樹,孩子就能在樹下待一整個下午,在大人的引導下,細微地觀察每一片葉子的不同處和相同處,並運用素材(蠟 筆、水彩、黏土等)將觀察到的葉子,再塑化為具像的作品。

我想做到的是,藉由五感學習讓孩子的感官持續敏銳著,維持孩提時代的好奇心。

而我想避免的是,孩子很容易在如此快速的社會生活中迷失,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探索的動機。

-延伸閱讀

《瑞吉歐在我家》遊記-野柳海洋世界
教育的責任歸屬~宜蘭人文中小學參訪記實(上)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