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PlayGroup的Nancy媽咪在家族上傳了一段影片,標題為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s creativity (肯尼.羅賓森問:學校扼殺了創意嗎?)

演講內容提到教育體系只是為孩子進入公立大學而舖路,而教育制度則是因應工業革命後,為了進入不同職業而設計的;而教育中的科目階級制度,最高階的是語文數學,接著是人文社會,藝術則永遠是墊底的,於是只有在語文數學拿高分的學生,得以在教育制度中生存。然而由於文憑爆炸,取得大學(碩士)文憑不再是就業的保證;同時在目前的資訊時代,沒有人能預料5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因此教導孩子"創意"更顯重要...

這讓我聯想到3年前看的影片Did you know?(教育的未來,由朱學恆翻譯成中文)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原始影片是由一位美國教師,在教育研討會中所提出,針對美國學生面臨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競爭,思考該如何應對。

當中提到「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點出創意教育的重要,當孩子只學習過去的知識、當孩子失去創意和想像,又該如何面對10年後的未來呢?

然而Ken Robinson的主題所提"學校"扼殺了孩子的創意,我卻認為"家長"也必須負起很大的責任。小時候我們經歷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口號,現在似乎更顯沒力,儘管教改後強調多元入學管道,但實際上仍是以智育為主、紙筆測驗為工具,逼迫家長必須過度重視孩子"頭腦"的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肢體;過度要求孩子"坐好"的專注,而忽略了孩子在其興趣中的專心;過度強調從"書本文字"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從實作、律動中的吸收。

而這一切在還沒有進入學校前,就已經在父母、家庭、和孩子團體中發酵醞釀,看看坊間多如牛毛的學齡前潛能開發、讀經班、繪本故事屋即可證明。

為了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單一智能、單一模式的迷思,我採取哈佛大學迦納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做為二兄弟的教育方針,讓孩子在語言文字、數學邏輯、身體動覺、空間視覺、音樂、自然觀察、內省、人際八大方面,同步探索和學習;並以其"Zero Project (零方案)"的博物館模式,內從家中玩具、外至戶外展覽館,做為我們的教室、教材。

在二兄弟學習風格尚未定型時,同時間給予視覺、聽覺、和體覺的三重學習管道。

教育除了從家庭出發,後續的學校教育也必須銜接,於是我們和汐止PlayGroup安排了於下週三前往宜蘭人文國小參訪,試圖尋找出有別於一般"教育工廠"的學校,提供二兄弟更長時間的創意學習環境。

最後的影片,也是用來提醒自己,不要一昧從大人的角度看孩子所做的事情,孩子自有其想像和創意待發揮。

- 延伸閱讀 -

[書摘]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簡媜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相信孩子,他就做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