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造詣不深厚的我,只唸得出兒時曾拜讀其作品的作家,像《老人與海》的海明威、《我不是教你詐》的劉墉,對近代的台灣文學作家更是一無所悉,當媽咪請我幫忙向圖書館借簡媜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時,我說:「那是誰?」

當我借的書看完之後,忍不住翻閱《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書,或許因為我正和媽咪討論綠豆哥哥之後的教育問題、加上簡媜以生動的文字、詼諧的筆調,呈現出她們一家人在美國的短暫遊學畫面,讓我一看就停不下來,一邊笑、一邊感動;一邊欽羨、一邊沉思。

“姚小弟的書包裡沒有功課,只有一個牛皮紙袋。級任老師首先歡迎小朋友進入四年級,接著說,這個紙袋裡的東西可能有點怪,但象徵一些訊息,當你看到這些東西,希望提醒你想起這些訊息。

第一件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第五件橡皮擦,提醒你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第六件口香糖,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言與溫暖的感情。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第九件面紙,提醒你幫別人擦乾眼淚。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第十一件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第十二件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我和媽咪的求學史算是十分平順,國小、國中、前三志願高中、公立大學,之後媽咪也投身於幼稚教育,然而,我們卻共同覺得,台灣的教育有一些多、有一些少......

“課本都是很厚的精裝本,十六開彩色銅版紙,閱讀課本有六百多頁,數學二百九十頁,若要買豈非貴死了。但課本是每年重複使用的,所以免費。開學次日,學生去圖書館依座號領課本,不可在上面畫線,學期結束須歸還。課本厚意謂著內容豐富,且無須考量父母的書費負擔。該科的作業本是新的,未完成的作業可以帶回家寫,但幾乎不須帶厚課本回來。”

多的是在課業上的壓力、考試的數量,似乎比我們聯考的年代還要沉重。當我聽到小學一年級的國語課,共要寫7本練習本,而內容都是重覆描寫注音符號;當我看到住家附近的美術畫室,打出"升學美術課"的廣告;當我發現晚上九點鐘,竟然是安親班下課的尖峰時段......

“每天都有功課,主要是數學與閱讀二十分鐘。乍看閱讀二十分鐘這項功課,覺得很空泛,但老師告訴學生對功課要有責任感,學生也真的執行。孩子也不怕看厚書,閱讀的持久力較足,學校幾乎是排除萬難 (無太多紙筆作業、測驗卷、練習簿等功課) 把晚上時間空出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即使如此,他們還叮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

少的是思考、辯證的能力,分享、禮讓的美德,和自信、閱讀、美感與愛世界的生活力。當我看到小學生以大欺小,霸佔公園溜滑梯說是自己的;當我在博物館遇到的小學生,只顧著你追我打、大聲喧鬧;當我發現學校推廣閱讀的內容,只重視讀了幾本書的"量",而不是從書中發掘細節的"質"......

“九月秋來的某一天,有一封信躺在我們信箱,從Dunn小學寄來的。我很納悶,既然是學校要給家長的,叫孩子帶回即可,何必寄呢?...那張印有地球圖案的校長專用信紙說明一切,她出面,等於說:「我們重視榮譽!」

頒獎那天,我們去了。2:30,我猜想去的家長一定不多。到禮堂,我看到來了七八十位家長,禮堂是滿的。

校長先對大家說出小朋友名字,接著唸出老師寫的讚辭即是「得獎理由」--這段話黏在獎狀後面。讚辭充滿稱讚、驚嘆、趣味、生動。每個人的讚辭都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在《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書中,我們看見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在盡可能摒除"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後,我看到的是書中Dunn小學,對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尊重,以及三方站在同一陣線的努力。

“我看到有個黏得緊緊的信封,只准父母看,裡面裝著兩張紙。

一是「Who we are」自我探索單,要學生省思、評估自己較強的幾項特質與較弱之處,加以解釋。單子背後,分別要老師、父母針對學生所寫的自我評估寫下看法與觀察,這份內容會放入學生的檔案夾裡,做為日後教學、研究參考。

我看著單子沉思了一會兒,學生、學校、父母三方聯手,一起尋找孩子的天賦禮物,探測他未來的天空可能在哪裡?他們很認真看待這件事,重視的程度不亞於學科學習。”

反思台灣,校方、老師、家長和學生,似乎陷入的是四方無止盡、無勝利的拔河,在都想為己身謀福利的同時,卻造成四敗俱傷的結果,也造就了問題學校、問題老師、問題家長和問題學生。

“你能想像嗎?我們上大學才享有的選修課,這所鄉下地方公立小學居然有開!

我仔細研讀所有課程介紹及能力要求,出現最多的字眼是:要有研究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團隊合作。

這是小學嗎?十、十一、十二歲的孩子懂什麼?不是應該叫他們:安靜,不要講話,注意聽,快快把黑板上的題目抄下來回家做兩遍。

如果我們從頭回想這所學校所標舉的十項特質,「Who we are」自我探索,主科能力分班,成績單表列非學科能力評量,一週四小時開設BEAT選修課...等等,這種種作為,讓我合理地推測,這不是小學,是一所小大學。”

而在分數上的追求、名次上的計較,更形成了一股藏私、扯謊的文化,分數高、排名前的孩子的口頭禪,往往是「我昨天都沒唸書耶!」真的嗎?

“我注意到擔任朗讀故事的那一組,有一位高瘦男孩,說話的聲音特別低,而且很慢;我立刻明白這是老師刻意安排,讓一個說話結巴、幾乎不可能跟舞台產生關係的孩子,有機會站在台上對滿座觀眾證明自己可以克服困難。我的心緊緊一揪,感到好大的溫暖,我若是這孩子的媽,看他那麼專心用力一字一句地讀,此時一定淚流滿面,回家會抱著他說:「你做到了,很了不起,我們以你為傲!」

我想,這就是教育所顯示的高貴力量,告訴有困難的孩子:「沒關係,慢慢來,老師等你,我們也為你準備機會。」

多少孩子欠的就是這句話:沒關係,老師等你!”

媽咪以前的畢業生家長,之前跟媽咪分享她們要轉學到宜蘭的人文國小就讀,聽媽咪轉述人文國小的理念和做為,著實令我們感動和心動,從網路上看到該校的期刊,豐富的介紹各項活動、班級的特色...等,令我們驚訝的是,如此多的資訊量,居然是每週一刊,可見學校對於期刊的重視,更重要的是,有那麼多的內容值得和學生、家長分享。

“十歲的孩子開始學習研討會,老師規定每人都要發表意見,須事先寫下看法或問題,她收回單子先過目,再正式玩一次。

教育最可懼之處就在於潛移默化。讓我們猜想,一個經過研討會訓練出來的孩子,與一個被要求安靜聽課的孩子。

你認為,舉手發問的是哪一個?

你認為,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只是一手之舉而已嗎?”

從期刊內,我發現這是一所"會思考"的學校,為了尊重孩子的不同需求、為了堅持學校的方針與方向,學校是會調整步調和做法的。反觀其他學校呢?是否過於一成不變、墨守成規了呢?

“留或不留,這問題確實曾浮現我們腦海,帶著一絲苦澀幾分感嘆。

如果不曾進入他國的教育體系眼見孩子沉浸其中而展現歡顏;如果不曾感觸在一個安定和諧社會裡,教育者與受教者各自享受的滋味;如果不曾聽聞移民至此的台灣朋友其子女皆蓬勃學習的經驗;如果自己的國家不是一個長期瀰漫政治濃霧以致看不到未來的地方;我,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年人,何須面對留與不留的尷尬難題?”

媽咪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讓綠豆哥哥明年到宜蘭人文國小唸幼稚園,聽說30分鐘就可以從汐止到學校,而這樣的想法,我們正在認真的考慮著,或許在安排學校參訪之後,我們就會做出決定。

“旅行將盡,換媽媽送你禮物。

第一樣是一片葉子,提醒你內省自己的生命,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第二樣是一個秤,靈活的運用,懂得如何保持平衡。第三樣是一塊炭,提醒你雪中送炭的意義。第四樣是一雙筷子,只要你能挺得住挫敗感,耐心地在每個日子裡自我鍛練,總有一天,你的實力會對應到與它相當的機運而開花結果。第五樣是鐵釘與榔頭,我用它來代表自信心與意志力。第六樣是一把鏟子,一鏟一鏟地填補心裡的坑洞。第七樣是四把鑰匙,第一把提醒你管理自己的健康、第二把管理你的財富、第三把管理你的感情、第四把管理你的生活。第八樣是書,但願你一生都不要失去對知識的熱情,不丟掉閱讀的樂趣。最後一樣,一個盒子,提醒你在這世界上,有一樣禮物是專屬於你的,你是被上天祝福過才到這世上的。”

因為當所有紙本知識,都可以用Google、Wiki查詢時,而時間就只有那麼多,與其花在紙本練習、測驗、評量和考試,對孩子更重要的,應該是建構自信、尋找天賦和培養能力吧!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

我希望,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倦。

我希望,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

【書籍資訊】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 博客來連結

作者:簡媜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延伸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園遊會插曲看教養
愛你一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豆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